痞,气隔塞不通;硬,自觉胀满发硬。一般指胃脘部胀满不适,如有硬物堵塞的自觉症状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汗出解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
黄病二十八候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十二:“脾脏中风,风与瘀热相搏,故令身体发黄,额上黑,微汗出,手足中热,薄暮发,膀胱急,四支烦,小便自利,名为劳黄。”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:“劳黄者,四肢无力,骨节
骨名。即胸骨。详该条。
证名。出《灵枢·热病》。苛,痒也。轸同疹。轸鼻即鼻上瘙痒出疹。治参见酒齇鼻条。
病名。出《灵枢·经筋》。十二经筋病中的手阳明筋病。《灵枢注证发微》:“此证当发于四月之时,故名之曰孟夏痹也。”详手阳明经筋病条。
见医药丛书条。
《医醇賸义》卷一方。黄芪、茯苓、牛膝各二钱,党参五钱,防风、白术、独活(酒炒)各一钱,炒鹿角胶一钱五分,甘草五分,大枣二枚,生姜三片。水煎服。治半身不遂,手足弛纵,食少神疲,不能步履属气虚者。
【介绍】:见傅山条。
舌根黄苔、中心红,尖色白,舌短缩不能伸出口外。此为风痰夹宿食所致,多兼见谵语、狂妄等症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治宜涤痰导滞,兼除风邪。
①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二十八方。荜拨、白术、桂心、陈皮、肉豆蔻各三分,煨诃子二两,丁香、胡椒、炮姜、木香各半两,炮附子、厚朴各一两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粥饮送下。治气劳,大肠时泄,不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