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噎膈

噎膈

病名。见《济生方》卷二。《内经》作隔、鬲、膈中、隔塞、鬲咽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称噎塞。又名膈噎、噎、膈、膈气。①指食入阻隔,未曾入胃即吐出者。《医贯》卷五:“噎膈者,饥欲得食,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,在胃口之上,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。”②指饮食不得下,大便闭结者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,名膈噎。”③亦指反胃。《丹溪心法》卷三:“翻胃即膈噎,膈噎乃翻胃之渐。”本病有虚实之分。《金匮翼》卷三:“噎膈之病,有虚有实。实者或痰或血,附着胃脘,与气相搏,翳膜外裹,或复吐出,膈气暂宽,旋复如初。虚者津枯不泽,气少不充,胃脘干瘪,食涩不下。虚则润养,实则疏瀹,不可不辨也。”因忧思而气结生痰,交阻胸膈所致者,治宜解郁化痰,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。因酒色过度,肾阴亏损所致者,治宜滋补肾阴,可用六味地黄丸。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,治宜养阴清火,活血化瘀,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。因津液枯槁所致者,宜生津益胃,可用麦门冬汤。因脾气亏损所致者,治宜益气健脾,可用补气运脾丸,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外感噎膈,内伤噎膈。根据症情不同,又有隔食格气梅核膈等。详有关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阳证

    ①八纲中的表证、热证、实证,属于阳证。②典型的实热证,如壮热、面赤、头痛、身热喜凉、狂躁不安、口唇燥裂、烦渴引饮、语声粗壮、呼吸气粗、大便秘结或臭秽、腹痛拒按、小便短赤,舌红,苔黄燥,脉浮洪数有力等。

  • 大巨

    经穴名。代号ST27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腋门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脐下2寸,旁开2寸处。一说“去腹中行当各三寸”(《针灸资生经》)。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;并有第十一肋间动、静脉分支通过,外侧为腹壁下动

  • 芎黄丸

    《杨氏家藏方》卷三方。川芎、大黄(用无灰酒煮)各二两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食后温水送下。治风热壅盛,头昏目赤,大便艰难。

  • 灸花

    灸法术语。见《针灸集成》。指灸疮的化脓状态。

  • 年寿

    ①推拿部位。出陈氏《小儿按摩经》。①指印堂与山根之间的部位(《小儿推拿广意》)。②指山根与准头之间的部位(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》)。③指鼻尖(《幼科推拿秘书》)。②望诊部位名。指眉心与鼻尖之间的

  • 同天符

    运气术语。指逢阳年(阳干),太过的中运之气,与在泉之客气相合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太过而同地化者三,……太过而加同天符。”如甲辰、甲戍年,甲为阳土,辰、戍年太阴湿土在泉,是阳土运与在泉湿气合,即

  • 紫花疔草

    见《浙南本草新编》。为农吉利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着噤

    病证名。又名初生着噤。简称噤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五十:“小儿初生,口里复结聚,生于舌上,如黍粟大,令儿不能取乳,名之曰噤。此由于胎时,热入儿脏,心气偏受热故也。”

  • 加味泻白汤

    《症因脉治》卷一方。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桔梗、杏仁、防风、黄芩、栝蒌仁、知母、薄荷、枳壳、橘红、甘草。水煎服。治外感风邪伤肺,恶寒发热,咳嗽痰喘,腋下作痛,痛引缺盆,脉右寸浮紧。若口渴,加石膏、天花粉、竹

  • 丹痧

    病证名。又名丹疹、烂喉痧、烂喉痧、疫痧、疫喉、喉痧。类于猩红热。因其咽喉红肿糜烂,疹色鲜红如丹,故名。丹痧属于疫疹,多流行于冬春季节,以二至十岁为多见。由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肺胃,初期邪在卫分,继之病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