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口角流涎

口角流涎

病证名。①病在中焦胃热则流热涎脾虚则流冷涎。症见涎唾口角流出,绵绵不已,睡时尤甚,以致浸淫口角及下唇,皮肤红赤,湿烂生疮。治法若因胃家有热者,宜清胃泻火。用清胃散加减;若因脾家虚寒者,宜温中补脾。用白术半夏干姜木香党参丁香青皮等。②因虫积者,宜杀虫消疳。可选用乌梅丸加减。③小儿生齿口中流涎者,勿需治疗。④因中风者,《医钞类编》卷十二:“舌纵涎下多唾或口角流涎不止,口眼斜,手足痿软,神龟滋阴丸。”《张氏医通》卷一:“卒然晕倒,口眼斜,口角流涎者,气虚挟痰也。六君子加秦艽天麻、姜汁、竹沥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仰卧位

    针灸体位名。详卧位条。

  • 五趾骨

    骨名。即趾骨。左右共28块,较之指骨粗短。

  • 黄退庵

    【介绍】:见黄凯钧条。

  • 回阳九针穴

    出《针灸聚英》。指具有回阳救逆作用的九个经验效穴。即哑门、劳宫、三阴交、涌泉、太溪、中脘、环跳、(足)三里、合谷。

  • 泻下禁例

    治疗原则。使用寒下法的禁忌症。①病邪在表或在半表半里;②便秘因于老年血虚肠燥,新产妇血虚,或病后津液耗伤者;③大失血的病人;④孕妇或月经期;⑤热邪在里,大便秘结,但病人脐部上下左右有动气,脉微弱或浮大

  • 医故

    医史参考读物。又名《医诂》。2卷。清·郑文焯撰。刊于1891年。本书对古代一些重要医籍及治病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考证和论述。但多从旧的史学观点出发。此外,并辑录了历代文献中若干医药佚文。

  • 补剂

    十剂之一。用补益药物组成,具有滋补五脏气血阴阳作用的方剂。《沈氏尊生书·要药分剂》:“徐之才曰:补可去弱,人参、羊肉之属是也。”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;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”

  • 素灵摘要

    【介绍】:见顾氏医镜条。

  • 羌活冲和汤

    《伤寒全生集》卷二方。羌活、黄芩、防风、苍术、川芎、生地黄、细辛、白芷、甘草。水煎服。治感冒风寒,四时时疫,发热恶寒,头痛,骨节烦疼,有汗或无汗,脉浮紧者。若胸胁满闷,去生地黄,加枳壳、桔梗;呕恶或有

  • 医学正宗

    见方氏脉症正宗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