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千斤拔

千斤拔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千斤拔

药材名称千斤拔

拼音Qiān Jīn Bá

别名蔓性千斤拔、一条根、老鼠尾、吊马墩、吊马桩、金牛尾、箭根、钉地根、土黄芩[广西、广东]、钻地风[四川]

来源为豆科千斤拔属植物千斤拔Moghania philippinensis (Merr. et Rolfe) Li [M. prostrata (Roxb.) Wang et Tang],以入药。春、秋采挖,洗净切片晒干,也可鲜用。

注:大叶千斤拔(千斤红)Moghania macrophylla (Willd.) O. Kuntze,两广地区也作千斤拔入药。

原形态蔓性半灌木,高1~2米。根粗锥形,形如鼠尾,不易拔出。茎多枝而被短毛,幼时四棱形。三出复叶互生。秋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,蝶形花冠红紫色。荚果矩圆形,浅黄色,长约8毫米,有黑色球形种子2粒。

性味甘、微温,平。

功能主治祛风湿,强腰膝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腰腿痛,腰肌劳损,白带,跌打损伤。

用法用量0.5~1两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千斤拔

药材名称千斤拔

拼音Qiān Jīn Bá

别名土黄鸡、金鸡落地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老鼠尾、透地龙牛大力千里马、牛顿头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吊马桩,千斤吊、钉根藜、箭根、一条根、土黄耆(《江西中医药》(10):64,1957),大力黄(《广西野生资源植物》),牛尾荡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。

出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
来源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。秋后采挖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
原形态直立或披散亚灌木,高1~2米。根系向下直伸,长1米许。幼枝有棱角,披白柔毛。叶互生;3出复叶;托叶2片,三角状,长约1厘米,具疏茸毛;叶柄长2~3厘米,被长茸毛;小叶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4~9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略钝,有时具小锐尖,全缘,基部在叶背边缘密被茸毛,上面被稀疏的短茸毛,下面密生长茸毛;小托叶2片,线形。花两性,腋生,短总状花序稠密;花梗长1~1.5厘米;花苞2裂;萼5裂,披针形,在最下面的1片最长;花冠略长于萼,粉红色,旗瓣秃净,圆形,基部白色,外有纵紫纹;翼瓣基部白色,有柄,前端紫色;龙骨瓣2片,基部浅白色,前部互相包着雌雄蕊;雄蕊10,两体,花药黄色,圆形;雌蕊1,子房上位。荚果长8~10毫米,径约5毫米。种子2枚,圆形。花期8~9月。果期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长于山坡草丛中。分布福建、台湾、广西、广东、湖北、贵州、江西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
性状干燥根呈圆锥形,长15~30厘米,根头部较膨大。外表棕红色,有明显皮孔。皮部易剥落。商品多切成长约3~7厘米的斜片状。质坚硬,断面白色,粉性,呈菊花心。

性味甘辛,温。
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味辛,性温。"
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甘,平,无毒。"

③《福建中草药》:"甘微苦,平。"

功能主治祛风利湿,消瘀解毒。治风湿痹痛,慢性肾炎,跌打损伤,痈肿,喉蛾。
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补气血。"
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祛风去湿。治手足痹痛,腰部风湿作痛,理跌打伤,能舒筋活络。"
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壮筋骨,去瘀积。治跌打损伤,风湿骨痛,四肢酸软无力,黄疸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磨汁涂或研末调敷。

复方①治风湿筋骨痛及产后关节痛:千斤拔每次七钱至一两,同猪蹄一只,以酒、水各半炖烂,去渣,食肉及汤。(《江西中医药》(10):64,1957)

②治慢性肾炎:千斤拔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(《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》)

③治咳嗽:千斤拔鲜根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(《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》)

④治跌打损伤:千斤拔七钱至一两,酒、水各半煎服。(《江西中医药》(10):64,1957)

⑤治妇人白带:千斤拨七钱至一两,同猪精肉二、三两,宽水同炖,去渣,食肉及汤。(《江西中医药》(10):64,1957)

⑥治黄肿:千斤拔一两,酒磨服。

⑦治喉蛾:千斤拔研细末,吹入喉内。

⑧治肿毒:千斤拔,酒磨搽患处。(⑥方以下出《湖南药物志》)

⑨治牙痛,牙痈:千斤拔一至二两,蜂房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⑩治蛇咬:千斤拔,水磨搽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千斤拔

药材名称千斤拔

拼音Qiān Jīn Bá

英文名Philippine Flemingia Root, Root of Philippine Flemingia

别名金鸡落地、土黄鸡、老鼠尾、透地龙牛大力千里马、牛顿头、一条根、土黄昏、吊马桩、千斤吊、大力黄、千尾荡、三股丝、金牛尾、千金坠

出处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的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lemingia prostrata Roxb.[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rr. Et Rolfe;Moghania philippinensis (Merr.et Rolfe)Li;M.prostrata(Roxb.)Waang et Tang]

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挖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
原形态蔓性干斤拔 直立或平卧半灌木。幼枝有棱角,披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3cm,被长茸毛;托叶2片,三角状,长约1cm,具疏茸毛;三出复叶,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,长4-8cm,宽2-3.cm,先端钝,基部圆形,上面有疏短柔毛,下面密生柔毛,侧生小叶基部斜,基出脉3条;叶柄有柔毛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2-2.5cm,花密集;萼齿5,披针形,下面1个较长,密生白色长硬毛,有密集的腺点;花冠紫色,稍长于萼,旗瓣椭圆形,基部变狭,无明显的爪;雄蕊10,二H体;子房有毛。荚果长圆形,长7-8mm,有黄色短柔毛。种子2颗,圆球形,黑色。花期10-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根长圆柱形,上粗下渐细,极少分枝,长30-70cm,上部直径1-2cm。表面棕黄色、灰黄色至棕褐色,有稍突起的根长皮乱及细皱纹,近顶部常成圆肩膀状,下半部间见须根痕;栓皮薄,鲜时易刮离,刮去栓皮可见棕红色或棕褐色皮部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。横切面皮部棕红色,木部宽广,淡黄白色,有细微的放射状纹理。气徽,味微甘、涩。以根条粗长、除净芦茎及须根、断面发白色者为佳。

化学成分根中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,已确定结构有:蔓性千斤拔素(flemiphilippinin)C、D。此外还含5,7,3',4'-四羟基-6,8-双异戊烯基异黄酮(5,7,3’,4'-tetrahydroxy-6,8-diprenylisoflavone),千斤拔素(flemichin)D,羽扇豆醇(lupe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以及碳原子数为22-30的正烷酸。

性味甘;涩;平

归经肺;肾;膀胱经

功能主治祛风利湿;强筋壮骨;活血解毒。主风湿痹痛;腰肌劳损;四肢痿软;跌打损伤;咽喉肿痛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磨汁涂,或研末调敷。

各家论述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补气血。2.《岭南采药录》:祛风去湿。治手足痹痛,腰部风湿作痛,理跌打伤,能舒筋活络。3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壮筋骨,去瘀积。治跌打损伤,风湿骨痛,四肢酸软无力,黄疸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海带

    药材名称海带拼音Hǎi Dài别名海马蔺、海草(《东北药植志》)。出处《嘉佑本草》来源为大叶藻科植物大叶藻的全草。春、夏、秋皆可采收,除去杂质,用淡水洗净,阴干。原形态大叶藻(《本草拾遗》)

  • 倒扎龙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倒扎龙药材名称倒扎龙拼音Dǎo Zhā Lónɡ别名过江龙来源蔷薇科倒扎龙Rubus wilsonii Duthie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部陕西。性味苦、涩,凉。功能主治止痛

  • 苞蔷薇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苞蔷薇根药材名称苞蔷薇根拼音Bāo Qiánɡ Wēi Gēn别名猴局根、金柿根(《闽东本草》)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硕苞蔷薇的根。原形态硕苞蔷薇,又名:苞蔷薇

  • 小对叶草

    药材名称小对叶草拼音Xiǎo Duì Yè Cǎo别名小连翘、对月草来源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小连翘Hypericum erectum Thunb.,以全草入药。秋季采集,晒干入药。

  • 山飘儿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山飘儿草药材名称山飘儿草拼音Shān Piāo ér Cǎo出处《峨嵋药植》来源为龙胆科植物紫红獐牙菜的全草。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。高30~40厘米。茎

  • 乌尼参

    药材名称乌尼参拼音Wū Ní Shēn别名黑乳参、乌圆参、开乌参、大乌参、乳房参、乌乳参来源药材基源:为海参科动物黑乳海参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olothuria nobilis(Selenk

  • 团叶槲蕨

    药材名称团叶槲蕨拼音Tuán Yè Hú Jué别名肉碎补、骨碎补、石蜈蚣出处始载于《植物分类学报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槲蕨科植物团叶槲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naria bonii Chr

  • 芒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芒根药材名称芒根拼音Mánɡ Gēn别名芭茅根(《分类草药性》)出处《国药提要》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芒的根,秋、冬采收。功能主治治咳嗽,白带,小便不利。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&quo

  • 鹊豆

    药材名称鹊豆别名鹊仔豆、雀仔豆、紫扁豆、黑扁豆来源豆科鹊豆Dolichos cultatus Thunb.,以叶、种子入药。生境分部广东。性味甘、微辛,温。功能主治祛风行气,升清降浊,和中益肾。主治头

  • 马蔺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马蔺子药材名称马蔺子拼音Mǎ Lìn Zǐ别名蠡实(《本经》),荔实(《别录》),马楝子(《本草图经》),马莲子(《河北中药手册》)。出处《唐本草》来源为鸢尾科植物马蔺的种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