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十二时

十二时

即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时。见《灵枢·经别》。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。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,子时相当于晚上11时至次日早1时,丑时相当于早1~3时,余类推。此外又有把子时称夜半,或午夜(也称子夜);丑时称鸡鸣;寅时称平旦;卯时称日出;辰时称食时;巳时称偶中;午时称日中;未时称日昳;申时称晡时,或称日晡所;酉时称日入;戌时称黄昏;亥时称人定等(《左氏传》昭公五年注)。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,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。祖国医学在观察证候时,有时与时辰相联系。如鸡鸣时泄泻命火式微,属肾泻;日晡所潮热阳明腑证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医诊断学

    书名。南京中医学院编。本书着重指出四诊和“八纲”在临证中的重要性,二者的密切关系及其具体运用的灵活性。195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。

  • 脾肚发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百效全书》卷三。即上发背。见该条。

  • 锁项疬

    病名。即瘰疬之夹项而生者。见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“如黄豆结篓者名锁项疬。”参见瘰疬条。

  • 神秘陷脉散

    《疡科选粹》卷二方。黄芪、人参、当归(酒洗)、赤芍药、川芎、乳香、没药各五分,粉甘草、橘红、地骨皮、五加皮、忍冬叶各七分。水、酒各半煎,调乳香、没药服。功能托里消毒,行气破血。治痈疽初起。

  • 基本医书集成

    中医丛书。陆士谔编。收有程国彭《医学心悟》、陈念祖《伤寒论浅注》、王叔和撰、陆士谔编《王叔和脉诀》、张志聪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》、周岩《本草思辨录》、王士雄《温热经纬》、尤怡《金匮要略心典》等7种。19

  • 滚痢

    八痢之一。即曩痢,详该条。

  • 天行温疫

    病名。出《外台秘要·伤寒门》。即温疫。指温疫毒气所致的传染性、流行性病症。与一般所称的伤寒不同。详瘟疫条。

  • 化燥

    又称津伤化燥。因津液消耗而出现燥证的病理。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,内热亢盛等原因,都能使邪气化燥,出现口干口渴、唇焦咽燥、便秘尿少、干咳、咯血或衄血等阴液不足的证候。参见内燥条。

  • 痧气丹

    即痧药丸,见该条。

  • 内经或问

    书名。见《明史·方技》。明·吕复撰。已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