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谈录旧
参见景景医话条。
参见景景医话条。
病证名。又名猴疳。新生儿臀部发红,重者蔓延全身,甚则皮肤发红,随即大片皮肤脱落。《保婴易知录》:“猴疳者,状如圆癣色红,从臀而起,渐及遍身,四周皮脱,中露赤肉,若猴之状,乃胎中毒邪,蓄于肾脏所发。”内
①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。即上部地,两颊之动脉,以候口齿之气。②经穴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位于面部,瞳孔直下(眼平视),平鼻翼下缘处。③丝竹空穴别名。见《针灸甲乙经》。
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黄芩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类证治裁·淋浊》。即便浊。见该条。
即手阳明大肠经、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。其循行方向均由手部经上肢伸侧走向头部。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:“手之三阳,从手走头。”
见《药材学》。为南烛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石药尔雅》。为雌黄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即鼻疳疮。详该条。
见广州部队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吉祥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骨名。即髌骨。详髌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