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名。代号BL22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太阳膀胱经。三焦之背俞穴。位于腰部,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.5寸处;一说“除脊寸半”(《针灸资生经》)。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,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
证名。出《素问·标本病传论》。指腰椎及其近处疼痛。多因扭挫损伤、瘀血停滞、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及过劳伤肾所致。详闪挫腰痛、瘀血腰痛、风湿腰痛、肾虚腰痛等条。
【介绍】:宋代医家。撰《明时攻要伤寒论》3卷,已佚。
《类证治裁》卷八方。皂角七钱半,川椒、细辛、矾石、五味子、干姜各五钱。为末,囊盛,大如指,长二寸,纳阴中。治脂瘕,新产交合早,胞伤,子户失禁,精血杂下如膏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仪真(今江苏仪征县)人。父姚方林业医,他继承父业治病不计较名利。
病证名。指疳病头颈生核的证候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七十二:“由小儿嗜肥甘过多,虫因甘动,或饮食不调所致。”其症头颈生核,形如弹丸,按之转动不痛,内有一种米粉样物质(如颈淋巴结核);其毒侵及脏腑而成疳疾。
针具名。近年研制的新型皮肤针针具。其构造分筒柄和滚筒两部分,筒壁密布短针。使用时,持筒柄将滚筒在选定部位来回滚动。刺激面广为其特点。
《医宗金鉴·幼科心法要诀》卷五十三方。炒苏子、炒苦葶苈各等分。为细末,蒸枣肉为丸,麻子大,每服五至七丸,淡姜汤送下。治小儿停饮,喘急不得卧。
见《安徽药材》。为银线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用滋养强壮、浓郁厚味的药物如熟地、山萸肉、兔丝子、枸杞子、龟胶、鹿胶等填补肾阴的治法。参见补阴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