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岭表录异》。为槟榔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2卷。明·李中梓撰,刊于1649年。李氏曾撰《伤寒授珠》10卷,后毁于兵火,“遂以授珠(指《伤寒授珠》)删繁去复,简邃选玄,仅得十之二。……颜曰‘括要’,谓括义详而征词简也”(见自序)。本书首列
病名。指病邪直中阴经的虚寒证。见《通俗伤寒论·阴证伤寒》。分寒中太阴、寒中少阴、寒中厥阴三类。寒中太阴用胃苓汤、附子理中汤等方;寒中少阴用真武汤、附姜白通汤等方;寒中厥阴用当归四逆汤、通脉四逆汤等方。
见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。为珍珠梅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南齐医生。世代业医,精于诊断,其父徐文伯为南北朝时期名医。
病名。《咽喉脉证通论》:“一边肿曰单蛾,两边肿曰双蛾,或前后皆肿白腐作烂,曰烂头乳蛾。”多由热毒痰火薰蒸咽喉所致。症见喉核红肿,腐溃色白,大痛难食,舌苔厚腻,六脉弦紧,便秘烦渴。治宜清热解毒,泻火消肿
病名。系发于体表、软组织之间的阳性疮疡。即现代医学外科之痈。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单个或多个白色粟米样的疮头而得名。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,如蜂窝发、蜂窝疽、莲蓬发、发背、搭手、背疽、脑疽、脑后发
见《浙江民间草药》。为鬼针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辽宁主要药材》。为人参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幼幼集成》卷六。“伤寒吐蛔,责之胃寒。痘证吐蛔,责之里热。由热毒拂郁于里,又不能食,虫无所养,但闻食臭,即涌出者,宜黄连止蛔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