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六郁汤

六郁汤

医学正传》卷二:六郁汤

药方名称六郁汤

处方陈皮,(去白)3克半夏(汤泡七次)苍术(米泔浸)抚芎各3克 赤茯苓栀子(炒)各2.1克香附6克甘草(炙)1.5克砂仁(研细)1.5克

功能主治治诸郁。

用法用量上细切,作一服。加生姜3片,用水300毫升,煎至150毫升,温服。

如气郁,加乌药木香槟榔紫苏干姜,倍香附砂仁;如湿郁,加白术,倍苍术;如热郁,加黄连,倍栀子;如痰郁,加南星、枳壳、小皂角;如血郁,加桃仁红花牡丹皮;如食郁,加山楂神曲、麦蘖面。

摘录医学正传》卷二

古今医鉴》卷四:六郁汤

药方名称六郁汤

处方香附(童便浸,炒)苍术(米泔浸,炒)神曲(炒)山栀仁(炒黑)连翘陈皮抚芎 贝母(去心)枳壳(炒)白茯苓苏梗各3克甘草1.5克

功能主治治诸郁。

用法用量上锉一剂。水煎服。

有痰,加南星,半夏;有热,加柴胡黄芩;血郁,加桃仁红花;湿郁,加白术羌活;气郁,加木香槟榔;食郁,加山楂砂仁

摘录古今医鉴》卷四

医学集成》卷一:六郁汤

药方名称六郁汤

处方香附苍术川芎、炒栀、神曲半夏

功能主治气闭耳聋。

摘录医学集成》卷一

医学正传》卷二引丹溪方:六郁汤

药方名称六郁汤

处方陈皮(去白)1钱,半夏(汤泡7次)1钱,苍术(米泔浸)1钱,抚芎1钱,赤茯苓7分,栀子(炒)7分,香附2钱,甘草(炙)5分,砂仁(研细)5分。

功能主治解诸郁。主郁证。

用法用量上切细,作1服,加生姜3片,水2盏,煎至1盏,温服。

如气郁,加乌药木香槟榔紫苏干姜,倍香附砂仁;如湿郁,加白术,倍苍术;如热郁,加黄连,倍栀子;如痰郁,加南星、枳壳、小皂荚;如血郁,加桃仁红花牡丹皮;如食郁、加山楂神曲、麦蘖面。

摘录医学正传》卷二引丹溪方

猜你喜欢

  • 天门冬煎

    药方名称天门冬煎处方天门冬(去心)60克麦门冬(去心)60克款冬花(去枝梗)桔梗(去芦头)紫菀(去土)白前各30克(六味为细末)生地黄汁300毫升杏仁30克(去皮、尖,研如膏)白蜜300毫升制法上药前

  • 龙宫救苦丹

    药方名称龙宫救苦丹处方升麻、白芍、香附、黑姜、荆芥、橘红、蝉蜕、人参、黄耆。功能主治妇人经行出痘。用法用量酒煎服。摘录《痘疹仁端录》卷十一

  • 肉苁蓉粥

    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九十七:肉苁蓉粥药方名称肉苁蓉粥处方肉苁蓉60克(酒浸一宿,刮去皱皮,细切)粳米100克鹿角胶15克(捣碎,炒令黄燥,为末)羊肉120克(细切)功能主治治五劳七伤,久积虚冷,阳痿。用法

  • 淋洗方

    药方名称淋洗方处方雄黄1两(研),甘草1两,白矾(研)1两。制法上为细末。功能主治阴疝肿痛不能忍及阴肿大。用法用量每用1两,煮熟汤5升,通手洗肿处,良久再暖洗之。候汗出愈。摘录《医统》卷六十引《局方》

  • 辛夷清肺饮

    药方名称辛夷清肺饮处方辛夷1.8克黄芩山栀麦门冬百合石膏知母各3克甘草1.5克枇杷叶3片(去毛)升麻0.9克功能主治清肺通窍。治风热郁滞肺经,致生鼻痔。鼻内息肉,初如榴子,渐大下垂,闭塞鼻孔,气不宜通

  • 煎金饮

    药方名称煎金饮别名代赭石散处方代赭石。制法以代赭石为细末,水飞极细,晒干。功能主治小儿不拘阴阳证发痫者。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或1钱,用真金煎汤调下,连进3服。摘录《普济方》卷三七六

  • 藜芦汤

    药方名称藜芦汤处方藜芦1两,附子(锉)1两,莽草1两,蛇床子1两,羌活1两,独活1两,当归1两,苦参1两,芍药1两,蜀椒(去目)半两。制法上为粗末。功能主治痔。用法用量每用两撮,生绢袋盛,桑、松、柏枝

  • 补虚丸

    《丹溪心法》卷三:补虚丸药方名称补虚丸处方人参、白术、山药、枸杞、琐阳。制法上为末,面糊为丸。功能主治补损。主用法用量口服。摘录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《博济》卷四:补虚丸药方名称补虚丸处方新罗白附子1两(汤

  • 漏芦散

    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:漏芦散药方名称漏芦散处方漏芦二两半,瓜蒌十个(急火烧焦存性),蛇蜕十条(炙)。炮制上为细散。功能主治治乳妇气脉壅塞,乳汁不行,及经络凝滞,乳内胀痛,留蓄邪毒,或作痈

  • 加味治中汤

    《重订严氏济生方》:加味治中汤药方名称加味治中汤处方干姜(炮)白术青皮(去白)陈皮(去白)缩砂仁各30克人参(去芦)甘草(炙)各15克功能主治温中健脾。治脾胃不足,饮食不节,过食生冷,肠鸣腹痛,泄泻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