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的别称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,相传为黄帝时代人,岐伯之师,能运用观察病人颜色和诊脉的方法,以决定治疗,说明当时诊断技术已有一定水平。
丛书名。22卷。清·郑玉坛撰。刊于1796年。本书包括《伤寒杂病心法集解》(附《医方合编》)、《幼科心法集解》、《彤园妇科》、《外科图形脉证》(附《医方便考》)四种。系在《医宗金鉴》编次的基础上,旁采
病名。系指患喉痈而又声音嘶哑者。多因火毒上炎所致,但亦有由肺受风邪而起者。《喉科秘旨》卷下:“受寒太重,肺脉闭塞以致声哑饮食难进,或有烂斑,右寸沉涩,脾胃脉洪大,背寒身热。”治宜温散寒邪,利咽开音。用
见幼科指南条。
指气机失常而表现为上逆的病理状态。为《内经》九种气机逆乱病证之一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怒则气逆,甚则呕血及飧泄,故气上矣。”《类经》注:“怒,肝志也。怒动于肝,则气逆而上,气逼血升故甚则呕血。肝木乘脾
经穴别名。《针灸大全》作天鼎别名,见该条。
初到一个地区,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,暂时未能适应而出现的各种病状。如食欲不振、腹胀、腹痛泄泻或月经不调等。
滋阴与潜阳相结合,治疗肝肾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。临床表现头痛眩晕、耳鸣、耳聋、烦躁、易怒,头面烘热,口燥咽干,失眠多梦,舌质红,脉弦细数等症。常用熟地、枸杞、山茱萸、旱莲草等滋养肝肾之阴;用牡蛎、龙骨
病名。多由瘟疫之毒中于心经而上炎于舌所致。疔生舌上,或红或紫,疼痛,如樱桃大,破后流脓出血。治宜泻火解毒,消肿止痛。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。外用紫雪散。参见舌疔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