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三部九候

三部九候

古代脉诊方法之一。①全身遍诊法。把人体头部、上肢、下肢分成三部,每部各有上、中、下动脉,在这些部位诊脉,如果那部的脉出现独大、独小、独迟、独数,即表示该经的脏气寒热虚实的变化。头部:上,两额动脉(太阳),候头部病变;中,两侧耳前动脉(耳门),候耳目病变;下,两颊动脉(巨髎),候口齿病变。上肢:上,手太阴肺经动脉(寸口),候肺;中,手少阴心经动脉(神门),候心;下,手阳明大肠经动脉(合谷),候胸中。下肢:上,足厥阴肝经动脉(五里太冲),候肝;中,足太阴脾经动脉(箕门),候脾,候胃气足阳明胃经动脉(冲阳);下,足少阴肾经动脉(太谿),候肾(《素问·三部九候论》)。②寸口诊法。寸口脉分寸、关、尺三部,每部以轻、中、重指力按,分浮、中、沉(《难经·十八难》)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泻肺

    ①又称泻白。清泻肺内蕴热的方法。肺中伏热表现咳嗽气喘,身热不退,皮肤蒸热,傍晚尤甚,舌红苔黄,脉象细数,用泻白散加味。②痰阻胸膈,喘不得卧,用葶苈大枣泻肺汤。

  • 包一虚

    【介绍】: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。字识生。福建上杭人。在上海参加创办中华医药联合会及编辑《神州医药学报》,著有《包氏医宗》。

  • 铜钱草

    ①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广东金钱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②见清·刘士季《草木便方》。为大金钱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③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虎耳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④见《浙江中药手册》。为积雪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腹中雷鸣

    证名。即肠鸣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汗出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鞕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,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”参见肠鸣条。

  • 补天髓

    气功学专著。张百焘编撰,成书于1917年。全书五卷,分通玄篇、功近篇、功候篇、演绎篇、提要篇。其所行内丹术与传统方法不同。故颇有独到之处。如书中述及:“解带宽衣,作金刚坐,手结大三昧印。坐定略呼出粗气

  • 外治

    ①即外治法。详该条。②同外取。详该条。

  • 孤星伴月

    病名。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:“有混睛障尽去,独存一翳,洁白映人,本科(眼科)曰孤星伴月。”属宿翳,详该条。

  • 捵法

    推拿手法名。见曹锡珍《外伤中医按摩疗法》。捵是拉长、扯平的意思。①用一手或两手握住患肢的手指或足趾,作上下颠动。使患肢有如波浪起伏地抖动。②即拨法。

  • 胕疝

    古病名。指脐下有硬结肿块的一种疝病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:“腹中脐下有积聚,名曰胕疝也。”《医宗必读》卷八:“疝,足阳明筋病,内有脓血,即巢氏之胕疝,子和之血疝也。宜用桃仁、玄胡索、甘草、茯苓、白术、

  • 藕蔬菜

    见《救荒本草》。为莕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