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齁(hōu 喉)喘

齁(hōu 喉)喘

证名。见《医说》卷四。又称齁。指喘急而喉中有痰鸣声,类哮证。多因过食鱼虾盐咸,内有积痰寒饮,外寒与内饮搏击,肺气壅阻所致。《金匮翼·齁喘》:“齁喘者,积痰在肺,遇冷即发,喘鸣迫塞,但坐不得卧,外寒与内饮相搏,宜小青龙汤主之;若肺有积热,热为寒束者,宜越婢汤主之。……丹溪治齁喘之症,未发,以扶正气为主,八味、肾气温肾行水之谓也;已发,用攻邪气为主,越婢、青龙,泄肺蠲饮之谓也。”《万病回春·哮吼》:“凡遇天阴欲雨,便发齁喘,甚至坐卧不得,饮食不进,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,乘天阴寒气从背、口、鼻而入,则肺胀作声。此病有苦至终身者,亦有子母相传者。”《医学传灯·齁喘》:“齁喘之病,方书皆名哮吼,为其声之恶也。此因误啖盐酱咸物,搏结津液,熬煎成痰,胶粘固结,聚于肺络,不容呼吸出入,而呼吸正气反触其痰,所以喘声不止也。肺有痰热,毛窍常开,热气得以外泄,所以伏而不发,一遇秋冬,寒气外束,邪热不得宣通,故令发喘。脉来浮数滑大者,宜用定喘汤。……齁病属热者固多,而肺寒者亦有,不可泥定是热。凡脾胃虚寒,气不能运,积成冷痰,上注于肺,亦成齁喘。其人四肢厥冷,脉沉细缓,按之无力,即其候也。宜用六君子汤加款冬、金沸草杏仁、炮姜治之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郑荣

    【介绍】:北宋人。又名自清。本为禁军,当过道士,后改学医,善治麻风病。

  • 内托

    又称托法。用内服药治疗疮疡的三大治法之一。是运用补益气血的药物,扶助正气,托毒外出,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。①托毒透脓法。适用于疮疡中期毒邪盛而正气未虚,尚未溃破者,用黄芪、当归、川芎、穿山甲片、白芷、皂

  • 阿胶蕲艾丸

    《妇科玉尺》卷二方。川芎、阿胶、艾叶、当归、白芍药、熟地黄、甘草。为末,水泛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三钱。治妊娠跌扑内挫而致的胎动不安。

  • 孙迴璞

    【生卒】:七世纪【介绍】:唐代医生。济阴(今山东曹县)人。唐太宗时为殿中侍御医。

  • 祁广生

    【介绍】:见祁坤条。

  • 五黄膏

    《银海精微》卷下方。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大黄、黄丹。为细末,冷水或茶水调匀,将药放芙蓉叶上,贴二太阳穴。治目肿涩痛,局部喜凉者。

  • 后血

    即便血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篇》:“阴络伤则血内溢,血内溢则后血。”详便血条。

  • 八达

    八方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“视听八达之外。”

  • 活幼口议

    儿科著作。元·曾世荣撰。20卷。刊于1294年。书中对儿科理论申述了作者的见解,故称之为“口议”。卷1~3议明至理25篇,总论儿科的生理、病理及对某些儿科著作的评论;卷4~5议初生牙儿证候26篇;卷6

  • 全形

    指形体健康无损。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篇》:“君王众庶,尽欲全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