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哭
见鬼眼条。
见鬼眼条。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蜀葵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元代医家,阳城(今山西阳城)人。擅长诗文,旁通律历,弃儒学医。著《素问注疑难》、《伤寒歌括》等书,均佚。
白喉证型之一。见清·余二田《喉症指南》。由秉质素弱,兼感寒邪所致的白喉。其症初起无恶寒发热,饮食如常,惟唇白面青,精神疲倦,喉内起白皮或白块,随时增加。治以温经散寒为主。用附桂理中汤。参见阴寒白喉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位于第七颈椎棘突旁开0.5寸处,一说在大椎穴旁开1寸。有斜方肌、菱形肌、上后锯肌、夹肌、头最长肌、半棘肌等。布有第七颈神经后支的皮支,深部正当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。有颈横及颈深动、静脉分支
出《外科备要》卷中。即蝼蛄疖。破后形似蝼蛄串穴,故名。详蝼蛄疖。
病证名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第九十卷。即痱子簇集成瓣,颜色鲜红者。详痱疮条。
由气血受邪毒所困而壅塞不通,引起局部肿胀的症状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营气不从,逆于肉理,乃生痈肿。”《灵枢·痈疽》:“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,血泣则不通,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,故痈肿。”
脏腑惊证之一。出金·陈文中《小儿病源方论》。详脏腑惊证条。
见温热论条。
病名。出《增辑验方新编》。即羊毛疔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