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髀关

髀关

经穴名,代号ST31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大腿前外侧,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,当缝匠肌外侧,与会阴平高处;或于髌外上12寸处取穴(《类经图翼》)。另说“在伏兔后交分中”(《针灸甲乙经》,“伏兔后,骻骨横纹中”(《医学入门》);“约伏兔后一寸许”(《循经考穴编》广注)。布有股外侧皮神经,深层有旋股外侧动、静脉分支通过。主治腰、髋、股、膝痛,下肢屈伸不利、麻痹瘫痪;以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。直刺1~1.5寸,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(图136)。②人体部位名。大腿前上方股关节处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胃足阳明之脉,……其支者,起于胃口,下循股里,下至气冲中而合,以下髀关,抵伏兔。”

图136

猜你喜欢

  • 蜞蜍著人

    病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六。即蛭食。详该条。

  • 疝气

    疝之别名。见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六。详疝条。

  • 肩前

    经外奇穴名。见肩三针条。

  • 正黄疸

    病名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正黄疸之症:食已即饥,遍身俱黄,小便或赤或不利,憎寒壮热,身体如肿。”多由脏腑积热,并于脾胃之间,外因风湿相搏,闭郁腠理,湿热熏蒸,盦而成黄。如见表证脉浮,可用汗解,桂枝黄芪

  • 卒喘

    证名。指猝然发作的气喘。《诸病源候论》称卒上气,《杂病源流犀烛》称忽作喘。多由暴感风邪或情志过极,气逆上壅。亦可由伤食、伤饮所致。参见卒上气、忽作喘等条。

  • 园香草

    见《安徽中草药》。为铃茵陈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黄庭经

    道教经典及气功著作。不分卷。撰于晋代。传为晋武帝将军魏舒之女魏夫人著。包括《上清黄庭外景经》(又名《太上黄庭外景玉经》)和《上清黄庭内景经》(又名《太上黄庭内景玉经》)两部分。撰述系用歌诀体裁。《外景

  • 面色缘缘正赤

    形容满脸通红。太阳病未解,并传阳明时出现的病色。阳明之经循于面,阳气郁发于表,故面色红赤。治宜发汗解表。《伤寒论·辨少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设面色缘缘正赤者,阳气怫郁在表。”

  • 心中懊恼(àonáo 奥挠)

    证名。即心中懊憹。《医经小学》:“心中懊恼,反覆颠倒不安,心乱如有所失也。”详心中懊憹条。

  • 发际发

    病名。出《仙传外科秘方》。指生于颈后天柱穴处的痈或有头疽。因邪热结毒上攻而发。证见寒热疼痛,四畔焮赤肿硬,连于耳项。宜急托里,以防热毒入脑。参见有头疽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