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风温嗽

猜你喜欢

  • 疵痈

    病名。出《灵枢·痈疽》。即肩疽。见该条。

  • 肝惊

    出金·陈文中《小儿病源方论》。脏腑惊证之一,详脏腑惊证条。

  • 不伏水土痢

    病证名。指易地生活,肠胃一时不能适应当地水土而致的下痢。《诸病源候论·痢病诸候》:“四方之气,温凉不同,随方嗜欲,因以成性,若移其旧土,多不习伏,必因饮食以入肠胃,肠胃不习,便为下痢,故名不伏水土痢也

  • 飞丝入目证

    病证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又名天丝打眼。“谓风飏游丝,偶然触入目中而作痛也”(《张氏医通》卷八)。可致眼痛赤涩,肿胀难睁,泪热羞明,鼻流清涕等,治宜及时取出游丝,参见物偶入睛证条。

  • 恶(wù 误)寒

    证名。即怕冷。诸邪郁遏表阳,或阳虚卫弱所致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风从外入,令人振寒,汗出头痛,身重恶寒。”《丹溪心法·恶寒》:“阳虚则恶寒。”《张氏医通·寒热门》:“有卫气虚衰,不能实表分肉而恶寒者;

  • 黑润白边舌

    中心黑苔而润,舌边白苔。为表里虚寒证,症见畏寒,脉迟而弱,宜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
  • 牙龈

    组织器官名。又名牙断(音、义均同龈)、齿龈。指牙床上之肉。又分上龈、下龈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齿分上下断,上断属足阳明胃经,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。”《赤水玄珠》卷三:“齿者骨之余,肾之标寄于龈,养于气

  • 惊水

    病证名。即惊风后引起的水肿。《普济方》卷三百八十六:“惊水者,前后重叠受惊,致令心火燥盛,饮水过多,停积于脾,其候四肢肿,身上热,若其脉大者生,小者死。”治宜健脾利水。用五苓散合五皮饮。

  • 伤寒喉痹

    病名。①由冬伤于寒遗毒未尽,深陷厥少二阴经,致火毒炎喉,咽喉肿痛,面赤腮肿,甚或项外漫肿,咽喉闭塞,汤水难咽,语言难出(《病源辞典》)。治宜清余毒,消肿痛。可选用普济消毒饮、竹叶石膏汤等加减。②由寒邪

  • 宣解汤

    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方。滑石30克,甘草6克,连翘、蝉蜕(去足)9克,白芍药各12克。水煎服。治感冒久在太阳,致热蓄膀胱,小便赤涩,或因小便秘,而大便滑泻;兼治温病初得,憎寒壮热,舌苔灰色滑腻者。若滑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