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频服

频服

服药方法之一。病在上部,药汤宜少量,分多次服。如咽喉痛,宜缓慢频频含咽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丙丁

    古人用十干以纪日,丙丁即丙日与丁日。丙丁属火,火分阴阳。丙为阳火,内应手太阳小肠经,故小肠经旺于丙日;丁为阴火,内属手少阴心经,故心旺于丁日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:“心主夏,手少阴、太阳主治,其日丙丁

  • 天行斑疮

    病名。出《外台秘要》卷三。由热毒蕴结肌肤所致。生于头面及全身,皮肤发斑,状如锦纹。上戴白浆,破烂成疮。甚则可伴烦躁谵语。愈后可留紫色斑痕,日久方退。类似天疱疮。

  • 魏桂岩

    【介绍】:见魏直条。

  • 阑门

    ①《难经·四十四难》:“大肠小肠会为阑门。”七冲门之一。指大、小肠交界部位。形容此处如门户间的门阑,故称。②经外奇穴名。出《针灸大全》,原谓“在曲骨两旁各三寸”。一说“在阴茎根两旁各开三寸是穴”(《类

  • 小儿形症

    小儿患病而表现于身形体态方面的征候。《幼科指南心法》:“要识小儿形症,但将相貌推求。黄浮肌瘦痞瘕瘤,唇摄面青痛楚。吐舌唇焦内热,昏昏好睡脾辜。手掀足掣是惊由,疳疾青筋大肚。”“眼角眵生肝热,口边涎出脾

  • 胎惊夜啼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医学入门》。即夜啼之由于胎惊所致者。其症每于睡梦中惊醒,猝然肢体一弹而尖嚎作啼。夹寒则多见于下半夜,曲腰伏卧,眼目上视,手足抽掣;夹热多见于上半夜,仰身汗出,面赤身热。夹寒者,益黄散;夹热

  • 淋浊

    ①病名。见《赤水玄珠·白浊门》。多因湿热痰浊下流,渗入膀胱所致。症见小便频数而痛,尿出混浊,或尿道流出浊物似脓。治宜渗湿化痰,清解热毒。可用二陈汤加木通、山栀、升麻、柴胡,或用八正散加土茯苓、萆薢。②

  • 摩脐法

    小儿推拿方法名。《推拿指南》:“摩脐法,此治腹痛便结,……用右掌心向上下左右按而摩之。”

  • 肩中俞

    经穴名,代号SI15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太阳小肠经。位于背部,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处(《针灸甲乙经》,《循经考穴编》)。另说“大杼旁二寸”(《医学入门》);“肩外俞上五分”(《针灸集成》)。布有

  • 熨背散

    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三方。乌头、细辛、附子、羌活、川椒、桂心各五两,川芎一两六铢。为粗末,帛裹,微火炙令暖,以熨背上,取瘥乃止。治胸背疼痛而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