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《增补万病回春》卷五方。薄荷叶、楝参各五钱,生地黄一两,生甘草二两,桔梗三钱,山豆根八钱,冰片三分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龙眼大,每一丸分三次,临卧噙入口中,津液渐渐化下。治咽喉肿痛,或声不清,或声哑,
病名。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八。即能远怯近症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妇女产后而患眼疾者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产后百脉皆动,气血俱伤,太虚不足,邪易以乘,肝部发生之气甚弱,血少而胆失滋养,精汁不盛则目中精膏气液皆失化源,所以目病者多。”证见两眼干涩,视物昏渺
出《桂海虞衡志》。即黄皮果,详该条。
指口中有甜味的感觉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:“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,此肥美之所发也。”《张氏医通》卷八:“口甘,经云有病口甘者,此五脏之溢也,名曰脾瘅。治之以兰,除陈气也,兰香饮子。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,
古刺法。十二节刺之一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阴刺者,左右率刺之,以治寒厥。中寒厥,足踝后少阴也。”指左右配穴的刺法。用于治疗寒厥,如下肢寒厥,可针刺两侧足内踝后少阴经穴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方。当归、白附子、赤芍药、白芍药、白芷、生地黄、熟地黄、穿山甲、木鳖子、巴豆仁、蓖麻仁、三棱、莪术、五灵脂、续断、肉桂、玄参各一两,乳香、没药各一两二钱,麝香三钱,阿魏二两。除后四味外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油柑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名,代号SP19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太阴脾经。位于胸部,第三肋间隙中,距胸正中线6寸处。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外侧皮支,并有胸外侧动、静脉及第三肋间动、静脉通过。主治胸胁支满,痛引胸背,咳嗽气逆等。
病证名。见清·佚名《眼科统秘》。即聚开障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