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控涎丹,见该条。
证名。系指鼻翼搧动。由肺热炽盛、热毒熏蒸鼻窍致“鼻搧气促”(《疫痧草》卷中)。症见鼻翼搧动、鼻孔煤黑,干灼或衄血、鼻促气热,口干欲饮。治宜清肺泻热。可选用清瘟败毒饮或加减普济消毒饮。若鼻窍出血,可酌加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如葵。宁波(今浙江鄞县)人。名医赵献可之子。著有《痘疹论》等书,已佚。
见小儿药证直诀条。
病名。见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四。即吹花癣。详该条。
见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大红袍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泉州本草》。为倒扣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。
《症因脉治》卷二方。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。水煎,调益元散服。治伤暑咳嗽,身痛口渴,外反恶寒。
古代医学分科之一。明代始独立设科,参见十三科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