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时的绝育方法。《张氏医通》卷十:“断子法用酒麹一升,无灰酒五升,煮至二升半,滤去滓,分三服,经候至前一日,晚进一服,次早五更一服,天明二服,月经即行,终身无妊矣。”
眼科病证。又名暴赤眼后急生翳外障。多由脏腑积热,风热毒邪外袭所致。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六:“此证轻则无妨,重则疼痛,而白睛红色,乃生翳膜”。症初起,突然白睛赤肿,甚者目胞赤肿,刺痒热痛,羞明泪出,继而黑
五脏为贮藏精气之处,精气能藏守于体内而不外耗,称为“得守”。得守说明五脏精气充沛。故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认为“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”
痰证之一。①指因气虚阳虚,脾胃无力宣行水谷,致痰水结聚于胸膈,浸渍于肠胃者。《诸病源候论·痰饮诸病候》:“冷痰者,言胃气虚弱,不能宣行水谷,故使痰水结聚,停于胸膈之间,时令人吞酸气逆,四肢变青,不能食
见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为鹿茸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包一虚条。
病证名。疳疾侵蚀于脊骨的证候。见《婴童百问》。古人认为疳疾日久,湿浊蕴热不解,疳虫内生,侵蚀脊骨所致。症见羸瘦异常,脊骨节节显露,以手扣骨,空如鼓鸣,并有发热烦渴,下利不止,十指生疮,喜咬指甲等。治宜
见太乙神针条。
出《吴普本草》。为鼠李之别名,详该条。
宋代医官职称。1076年(熙宁年间)在太医局设提举1人,总管该局工作。与太医局令的职权相同。参见太医局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