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阴痧

阴痧

痧证之一。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痧胀源流》:“阴痧,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,宜用火焠;或因秽气所触而致。”宜藿香汤。②指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。《痧证指微·阴症》:“有四症,俱猝然而发。”其一症头面周身四肢俱冷,手足摇动,牙关咬紧,不言眼定,头摇脚掉,手足面容变黑色,如六脉全无,元气已脱,多不治。宜急刺人中穴、并舌尖、十手指尖、十脚趾尖及两曲池穴,刺出微血;一症猝然身热暴躁,叫号不出,头摇脚掉,牙关紧闭,不言,眼定,身强,六脉全无,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。宜先用麻油以牙刷柄撬开牙关,灌入,再以绿豆煮清汁一碗冷服,苏后能言,再刮臂臑、曲池、肩井风府膏肓命门穴。一症先患伤寒未愈,又感痧邪,身手如冰,寒颤不语,脉息全无,面黑色者,亦属逆症,刮刺同前。药用砂仁木香槟榔青皮、广皮、灯心,阴阳水煎服。一症先患伤寒未愈,复感邪,腹痛泄泻,初不发热,渐渐发热,热极不语。刮针俱同前。仍服前药加芦粟梗五钱、石榴皮三钱、伏龙肝三钱、江鱼背脊刺三钱炙,俱炙干研末蜜丸,每日空心服二钱,泻止而伤寒亦愈。③即冷痧。《痧症度针》卷上:“阴痧,俗称冷痧。”详见冷痧条。参见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似疟

    病证名。指如疟非疟的一类病证。《医贯·疟论》:“世间似疟非疟者多。世人一见寒热往来,便以截疟丹施治,一截不止则再截,再截而止,止而复发复截,以致委顿,甚或因而致毙者有之,是不可不辩也。经曰,阳虚则恶寒

  • 蟹爪寄生

    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枫香寄生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香樟木

    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即樟木。详该条。

  • 吐血草

    ①见清·汪连仕《采药书》。为土大黄之别名。②见苏州医学院等《中草药手册》。为景天三七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
  • 痘麻定论

    参见痘疹定论条。

  • 赵开美

    【生卒】:1563~1624【介绍】:明官吏。又名琦美,字仲朗,号元度,清常道人。常熟(今属江苏)虞山人。历官刑部贵州司郎中,授奉政大夫。与其父皆喜好藏书,家有藏书室“脉望馆”。每有善本,则其父作序而

  • 目常应时而痛

    见清·王子固《眼科百问》。指目疼于每日某个时辰周期性发作者。古人认为与十二经络受邪干目有关。

  • 缪刺

    古刺法。出《素问·缪刺论》,又称交经缪刺,指左侧有病取右侧穴,右侧有病取左侧穴的交叉刺法。本法与巨刺的不同之处,主要在于巨刺刺经,缪刺刺络。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郁血的络脉为主。用以治疗络脉的病变。

  • 干归

    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当归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金匮发微

    书名。4卷。曹家达注。刊于1936年。作者注解《金匮要略》,能结合个人临床心得,力求提要钩玄,分析精义,并部分地校订了原文,纠正了前人一些错误或不当的注解。本书与《伤寒发微》于1956年由上海千顷堂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