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阴出之阳

阴出之阳

阴分之邪,出于阳分。指深伏内脏的病邪,损伤脏真,而反映于外在的脉象精神的变化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:“五邪所见:春得秋脉,夏得冬脉,长夏得春脉,秋得夏脉,冬得长夏脉,名曰阴出之阳,病善怒不治。”张志聪注:“内为阴,外为阳,在内五脏为阴,在外皮肉络脉为阳,在内所伤之脏气而见于脉,故名曰阴出之阳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强间

    经穴名。代号DU18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大羽。属督脉。位于头正中线,百会穴后3寸,即入后发际4寸处。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、静脉分支。主治头痛,目眩,烦心、失眠,癫狂,颈项强痛等。沿皮刺0.5

  • 摇膀子

    练功方法之一。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医士学校《中医推拿学》。一足跨前成弓步势,同侧一手握空拳置于腰后;另一侧上肢伸直,贴近躯干部,缓慢地作大幅度的肩关节回旋运动。可活动关节,增强臂力。

  • 难经汇注笺正

    书名。3卷。卷首1卷。张寿颐撰。刊于1923年。本书主要以滑寿《难经本义》及徐大椿《难经经释》为据,参考选用历代各家《难经》注文,并结合张氏本人的见解,将《难经》原文进一步予以校注,引用资料较多,颇有

  • 热泪

    证名。见《银海精微》。多由风热外袭,肝肺火炽,血热瘀滞等;或肝肾阴亏,虚火上炎所致;异物入目亦可引起。目中多泪,泪下有热感,邪实盛者可泪热如汤,常伴有红赤、肿痛、羞明等证。治之当根据证情,分别选用疏风

  • 胃虚秘

    病名。见《医述·大便》。指大便秘结由于胃虚而致者。《洁古家珍·杂方》:“胃虚而秘者,不能饮食,小便清利。”用厚朴汤,参见虚秘条。

  • 错经妄行

    病证名。岳甫嘉《妙一斋医学正印·种子篇》:“错经妄行于口鼻者,是火载血上行,气之乱也。”详逆经条。

  • 热伤肺络

    指肺络被火热病邪所伤,引起咳血或咯血的病变。有实热、虚热之分。实热属新病,多因外邪郁而化热,热伤肺络,症见咯血量多、发热面赤、舌红苔黄、脉滑数;虚热多属慢性,平素肺肾阴亏,虚火灼肺所致,症见咯血量少,

  • 勾点法

    推拿手法。点法的一种。手指微屈,用指端用力按压穴位。常用于天突及病人取仰卧位时的风池、风府等穴位,以便于操作和施加压力。

  • 张抱一

    【介绍】:见张培明条。

  • 葱涎

    出《百一选方》。为葱汁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