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阳痫

阳痫

病名。①指兼见阳症为主的痫症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五:“病先身热瘛疭惊啼唤而后发痫,脉浮者为阳痫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痫源流》:“阳痫必由痰热客心胃,闻惊而作,甚则不闻惊亦作。宜用寒凉药。”方宜妙香散等。②即急惊风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阳痫乃急惊也。”③指惊风一月或一季必三度发者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阳痫者,因感惊风三次发搐,不与去风下痰则再发。然三次者,非一日三次也,或一月或一季,一发惊搐,必经三度,故曰三次。所谓惊风三发便为痫,即此义也。其病主身热自汗,两目上视,嚼沫咬牙,手足掣搦,面色红紫,六脉浮数,以百能散加五和汤水煎疏解,次下痰,用水晶丹或半夏丸。”参见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清咽甘露饮

    《疫喉浅论》卷下方。鲜生地黄、茵陈、黄芩、鲜石斛、犀角、石膏、枳壳、麦门冬、人中黄、马勃。加鲜枇杷叶(蜜炙,绢包),水煎服。治疫喉腐烂,或白或黄,神烦痧赤,唇舌破烂,口渴溲赤,脉数,苔燥而厚。

  • 金菊

    见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。为万寿菊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七寸金

    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地耳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罗遗编

    书名。3卷。清·陈廷铨撰。刊于1763年。本书书名系取收罗古针灸遗法之义。卷上论述经络及要穴、针灸禁忌等;卷中为各经俞穴部位及五脏用药;卷下为内外各科疾病的针灸取穴及五运六气论等。内容多辑自有关专著,

  • 肩不举

    指肩臂部不能抬举。多因风湿外袭或由外伤、劳损所致。《灵枢·经筋》:“手阳明之筋,……其支者,绕肩胛,挟脊;直者,从肩髃上颈。“其病当所过者,支痛及转筋,肩不举。”《类证治裁》卷六:“阳明脉衰,肩胛筋缓

  • 经脉分图

    针灸经脉专书。4卷。清·吴之英撰。刊于1920年。首载各经脉(正经、奇经)的图像、俞穴,《内经》原文及考证。在俞穴考证方面,作者根据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甲乙经》等书,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

  • 阁门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》。位于耻骨下缘中点,阴茎根旁开3寸处。主治竖痃疝气,气上攻心。直刺1~1.5寸。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5分钟。

  • 抑肝

    同伐肝。详该条。

  • 松果

    见《重庆草药》。为松塔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千金犀角散

    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十四。即犀角汤第一方,见犀角汤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