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问饮食口味

问饮食口味

十问之一。询问饮食口味的变化情况,可以了解脾胃的功能,判断病势的进退,以及病变的寒热属性等。《景岳全书》:“病由外感而饮食不断者,知其邪未及脏,而恶食不恶食可知;病因内伤而饮食变常者,须辨其味有喜恶,而爱冷爱热可知”。一般来说,饮食喜热的多寒,饮食喜冷的多热;得食稍安的多虚,得食增剧的属实。冷饮且多的为火盛实热;冷饮不多,或渴而不饮的为津亏虚热胃气强的,病仍能食;胃气弱的,病不能食。食后痞胀,为胃气不降脾气不运。厌食而频作嗳气,为胃肠积滞。食多而易胀,为胃强脾弱。多食易饥,形反瘦削,是胃火内炽,属中消病。嗜食生米异物,多属虫积。久病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危重。口苦的多属热,口咸的多属寒,或肾虚火上乘。口淡的多属虚;口酸伤食口甜的多属脾湿热口臭的多属胃火过盛,或消化不良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员利针

    针具名。九针之一。《灵枢·九针论》:“员利针,取法于针,微大其末,反小其身,令可深内也,长一寸六分,主取痈痹者也。”是一种针体细小而尖微大圆利的针具。用于治疗痈肿、痹症等。

  • 骆龙吉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生平不详。著《内经拾遗方论》8卷。对于研究古代医学方药有一定参考价值。

  • 节食诀

    古代饮食养生歌诀。《丹台玉案》:“五经环列,土位中都,病从口入,昔有良谟。过饱脾怯,食多胃浮,不节则嗟,是则谁辜?”

  • 天膏药

    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千金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祛风

    疏散风邪的统称。即祛除表里、经络、脏腑间留滞的风邪。风有外风、内风之分,外风宜散,内风宜熄。祛风法用于外风。分为祛风除湿、疏风泄热、祛风养血、搜风逐寒等法。详各条。

  • 膏肓腧穴灸法

    见灸膏肓腧穴法条。

  • 服饵

    指食丹药。《魏书·裴伯茂传》·豁情赋序:“余摄养舛和,服饵寡术,自春徂夏,三婴凑疾。”

  • 肾不纳气

    肾气虚而不能摄纳肺气的病机。症见气短、气喘,动则喘甚而汗出,呼多吸少等吸气困难表现,面虚浮,脉细无力或虚浮无根。多见于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疾患。治宜补肾纳气。

  • 乌鲗骨丸

    即四乌鲗骨一芦茹丸,见该条。

  • 郑明甫

    【介绍】:见郑汝炜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