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元外科学家。禾川(今江西吉安)人。编有《仙传外科集验方》,论述痈疽之阴阳、虚实甚详,并保存有不少民间验方。此书传至吴宁极、吴有章父子及李生生、赵宜真,由萧凤冈捐资得以刊行(1378)于世。
病证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八:“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,风客于睑肤之间,所以其皮缓纵,垂覆于目,则不能开,世呼为睢目,亦名侵风。”即上胞下垂。详该条。
《银海精微》卷上方。黄芩、郁金、大黄、防风、栀子、当归、川芎、赤芍药、龙胆草。为末,每服三钱,食后酒调服,日二次。治睛珠疼痛,瞳仁渐变青白色.忽然凸起血丝缠绕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大成》。即肩髃。见该条。
痧证之一。《治痧要略·紫疱痧》:“痧毒郁遏不内攻则外溃,毒伏阳明,日久有发为紫疱,或如圆眼大,或如蚕豆大,溃有紫血,内陷一坑,须于指尖、臂湾、腿湾放之,尽去毒血,用苏木、泽兰、金银花之类,少加牛黄治之
运气著作。1卷。清·吴谦等编纂。刊于1742年。此书即《医宗金鉴》之卷35。本书将《内经》运气要语编成歌诀,并列图于前,俾学者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。全书共绘太虚、阴阳等图24幅,歌诀29章,图下歌后多有
秦晋之间称双生为僆子。详双生条。
指喜乐过度所致的疾病。《医醇賸义·喜伤》:“过喜,则心气大开,阳浮于外,经脉弛纵,建极汤主之。”参见喜笑不休条。
病证名。指翳膜之色红赤者。《审视瑶函》卷三:“大抵红障凹凸,怕如血积肉堆。”参见膜条。
【生卒】:十八世纪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圣泉。归善县(今广东惠阳)人。年轻时习武,兼好医术,辑有《医学纂要》(1739年)等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