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三方。即鹿茸丸第三方,见鹿茸丸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会阴,见该条。
推拿穴位名。出《幼科推拿秘书》。位于腕部大横纹的桡侧边。
自汗证之一。见《医略六书·杂病证治》。因肺气虚而表不固所致。症见自汗,咳嗽,气喘,乏力等。治宜补肺以固其皮毛,选用黄芪六一汤、玉屏风散、生脉散等方。参自汗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发颐。见该条。
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兔儿伞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八。指小儿口内流涎,浸渍两颐。脾之液为涎,脾开窍于口,小儿脾气虚弱,固摄失职或脾胃蕴郁湿热,上蒸于口而致。脾气虚弱者,口角流涎清稀,面白唇淡,治宜温补脾气,用益黄散或温脾
古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五:水毒病,……一名水中病。”详水毒条。
见流注指要赋条。
出《御药院方》。为玄明粉之别名。研极细,外用少许点眼。治肾水虚衰,肝经邪热,视物不明,或生障翳,胬肉攀睛,或迎风泪出,眼见黑花,或睛涩肿痛,或痒不可忍(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七册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