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见曹元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夏枯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中药炮制法之一。将药材的纤维捣碾成绒状。如将艾叶制成艾绒,使其易于点燃,宜用于灸法。
痰饮的古称。出《脉经·辨三部九候证第一》。详痰饮条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漏芦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中。即脐漏。见该条。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铃铃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名。代号KI14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髓府、髓中。属足少阴肾经。冲脉、足少阴之会。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寸、旁开0.5寸处(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)。另说在脐下1.5寸,旁开0.5寸(《针灸甲乙经》)
证名。指鼻上局部多汗。《医林绳墨·汗》:“或有鼻汗者,凡遇食饮汤饭,则鼻上多汗,此肺虚乘热也。宜以益肺凉血,可用人参固本丸。”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罗布麻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