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血痣

血痣

病名。指皮肤或粘膜局部毛细血管持续扩张而致的皮肤病。见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多为先天性或由肝经怒火郁结而成。好发于面、颈、躯干等处,亦可发生于粘膜。初起痣色鲜红或呈紫红,境界分明,渐大如豆,略高出皮面,表面光滑,压之不褪色,触破时则流鲜血,发生数目不定,进展缓慢,无自觉症状。治疗用冰蛳散枯去本痣,用珍珠散外敷,直至生皮而愈。如触破出血,可用花蕊石散敷之;出血甚者,内服凉血地黄汤。即血管痣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紫蓝花

    出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紫薇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孙在公

    【介绍】:见孙文胤条。

  • 番椒

    见《群芳谱》。即辣椒,详该条。

  • 季肋

    见《灵枢·经筋》。即季胁,见该条。

  • 石打穿

    见《江苏药材志》。为石见穿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伤寒证脉药截江网

    见伤寒六书条。

  • 臭根皮

    见《江苏药材志》。为白鲜皮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璺(wèn 问)

    器之裂痕,裂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:“目视,物疏璺。”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厥阴所至为风府,为璺启。”参璺启条。

  • 病食

    病名。见《坤元是宝》。即恶阻。详该条。

  • 蒙医金匮

    即《方海》,详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