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面白苔上罩着一层浑浊粘液,状如鸡蛋清样附于苔面,苔的颗粒互相粘连,合成一片。主痰湿,多属寒证。若口中粘腻而带甜味,涎沫浓稠,胸脘痞闷,则属脾热湿聚之证。《温热论》:“舌上白苔粘腻,……乃湿热气聚,与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蝮蛇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明·徐春甫《痘疹泄秘》。即痘疮夹痧。详该条。
①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半边莲之别名。②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廊茵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病名。①指兼见阳症为主的痫症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五:“病先身热,瘛疭,惊啼唤而后发痫,脉浮者为阳痫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痫源流》:“阳痫必由痰热客心胃,闻惊而作,甚则不闻惊亦作。宜用寒凉药。”方宜妙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虎口疔。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古今医鉴》。痘疮初出见点,色淡红,疏稀不匀,此属毒伏于里。气弱不能全部托出,故欲出而不畅透。治宜补气托毒。用十宣散(《证治准绳》:黄芪、人参、当归、厚朴、桔梗、川芎、防风、甘草、白芷)。
【生卒】:十世纪【介绍】:五代时医生。兰陵(今山东峄县)人。为查阅本草方便,取本草药名第一字,定“平上去入”四声,编《四声本草》5卷,已佚。
见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。为翼首草之藏语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四。即积痢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