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见曹秉铉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攒竹,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洞天奥旨》卷十一。因肾气不足,寒湿挟痰侵袭骨骼,以致气血凝聚于骨所致。好发于长管骨的干骺端。良性者症状多不明显,发展缓慢。恶性者病初隐痛,继则难忍,入夜尤甚,生长较速,肿块推之不移,坚硬如石
病证名。小儿痉病之一。感受风温之邪所致的痉证《解儿难》:“风温咳嗽致痉者,用桑菊饮。”如伴有神昏谵语者,兼用芳香开窍,如安宫牛黄丸、紫雪丹之类。
见四诊抉微条。
病证名。慢惊风夹有热痰者。由于病久脾损阴消,以致虚火亢盛,烦渴喜饮;水谷停蓄,痰浊易生,形成痰热相兼,虚中夹实的半阴半阳症候。其症午后身热,口渴烦饮,胸脘胀闷,呼吸气促,泛吐痰涎,心烦不寐,时发抽搐。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长春七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四:“舌痈,舌红而肿大,属心经火盛。”亦有胃中伏热熏蒸积毒而成者。初起舌赤红肿,如豆如樱,继之肿痛甚剧,痰涎增多,难于饮食语言。治宜清热解毒,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即月经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病人喜食异物。《寿世保元》:“小儿爱吃泥土,乃脾虚胃热所致,面色青黄,或是虫动。”临床上脾疳、虫积的患儿多有嗜异的症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