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六。即蛭食。详该条。
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半枫荷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甲乙经》。指妇女从阴道流出胶样的赤色粘液。参见赤带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即黄练芽,详该条。
①指正气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。”见正气条。②指十二经脉之正经,以别于支络。《灵枢·经别》:“足太阳之正,……”③按一般规律进行的疾病过程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正者正治,反者
经外奇穴名。即崇骨。见该条。
证名。古称鼻鼽。指鼻腔内时流清水样粘液。多由肺卫不固,风寒侵袭鼻窍所致。《中藏经·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》:“肺气通于鼻,和则能知香臭矣,有寒则善咳,……实则鼻流清涕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鼻病源
即雷击散,见该条。
出《外台秘要》卷三十四。多因平素脾肾虚寒,产后益虚,中气虚弱,肾失开合,故产后不自觉遗粪。治宜温补脾肾。方用金匮肾气丸合四神丸。
即肾怯失瘖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