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本经逢原》。为野料豆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又名差经。郑玉峰《济阴要旨》:“产后交肠病,又谓之差经,大小便易位而出。干粪结燥不行,方用润肠汤(麻黄、大黄、生地、熟地、升麻、当归尾、桃仁、红花、甘草)治之。如大便溏薄,而从小便出者,宜五苓散
情志三郁之一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怒郁者,方其大怒气逆之时,则实邪在肝,多见气满腹胀,所当平也。及其怒后而逆气已去,惟中气受伤矣,既无胀满疼痛等证,而或为倦怠,或为少食。”暴怒伤肝,或胀或痛者,宜
病名。指胃中伏火,上灼咽喉,或过食膏粱炙煿、醇酒厚味,致咽喉或舌、上腭等处肿生血泡者。《喉风论》:“此症因饮食煿炙,膏粱厚味,偶一触动,陡起血泡,咽喉舌腭,不拘其部,即时胀大,吐咽有妨,宜刺破其泡。”
见六种新编条。
病名。《灵枢·痈疽》:“发于尻,名曰锐疽。”即鹳口疽。见该条。
怫,郁;忾,气。气郁于内,满闷不舒。《灵枢·寿夭刚柔》:“卫之生病也,气痛时来时去,怫忾贲响,风寒客于肠胃之中。”
病证名。出《普济方》卷三百九十六。脾胃虚弱而致积滞的痢疾。小儿脾胃嫩弱,过食肥甘,成为积滞,积滞过久,即成此证。其症腹痛喜按而软,里急后重,日夜无度。治宜健脾益胃,用大安丸合香连丸。
见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。指心胸局部多汗。《张氏医通·杂门》:“别处无汗,独心胸一片有汗,……名曰心汗。”参见心汗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肩胛疽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