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金匮要略》。即小建中汤,见该条。
见后腋下条。
见《广东新语》。为阳桃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两脚及小腿部作痛。出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。多由阴寒湿邪下注所致。本证可见于脚气、痹证等。
病名。徐大椿《女科旨要》:“肝肾阴亏,相火炎上,不时均令心烦,且亦令人作躁谓之子燥。”即孕悲。参见该条。
病症名。《颅囟经》:“初生小儿,一月内,乳利如膏,是母寒气伤胃所致也。”新生儿消化力弱,哺乳失宜,复感寒邪,最易导致乳汁不消而成此症。故《古今医统》论抚养婴儿,要注意哺乳之法,有“忍三分饥,吃七分饱”
见《辽宁经济植物志》。为托盘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按诊的症状。指疼痛部位因按压而痛增。属里实证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痛有虚实,……辨之之法,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,拒按者为实。”多用于胸腹部。
即胆经病,十二经病之一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是动则病口苦,善太息,心胁痛,不能转侧,甚则面微有尘,体无膏泽,足外反热,是为阳厥。是主骨所生病者,头痛、颌痛,目锐眥痛,缺盆中肿痛,腋下肿,马刀侠瘿,汗出,
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下方。人参二两,当归(酒洗)、熟地黄(九蒸)、麦门冬各一两,枸杞子、山茱萸各五钱,阿胶珠、荆芥穗炭各二钱,肉桂一钱。水煎服。治产后气喘,气血将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