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出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小儿生下遍身肌厚,肉色通红,满月以后,渐渐消瘦,白睛粉红色,五心热,大便难,时时吐涎。多由在胎时,母食甘肥,湿热太过,深入胞中,以致形质虚肥。治宜清泄湿热。用大连翘饮加减。
出《本草拾遗》。为问荆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广西植物名录》。为毛冬青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玉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痧证之一。指患痧兼有入水即吐者。《痧症全书》卷中:“吐痧,汤水入口即吐,研伏龙肝泡水澄饮即定,药亦以此水煎,用金四方。”
①中药炮制法之一。将药物隔水蒸熟,以便于制剂。如茯苓、厚朴蒸后易于切片。或加酒拌蒸,如大黄、地黄经蒸制后,熟大黄的泻下减弱,熟地黄便成温性而滋肾补血。②指身体蒸热之证。多由患热病后,不慎口腹或兼犯房劳
元代医官职称。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,共2人。属低级官员,官阶从七品。
见明·赵贞观《绛血丹书》。即产后阴下脱。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即人中白,详该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喉咙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