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玄菟丹,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陈氏秘传》。即肩关节脱臼。详肩胛骨出条。
【介绍】:见张时彻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茶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指疫喉后余毒未尽,正气未充,阴液大伤。若不慎起居,不戒酒色则致。①肺阴大伤。症见咳嗽、痰中带血、脉数虚细。治宜以补肺阿胶汤加减。②脾阳下陷。症见纳呆便溏,体倦乏神,正气虚陷。治宜调补中气,以参苓
【生卒】:1862~1918【介绍】:晚清著名医家。字容川。四川彭县人。早年学文,后学医,为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,著述有《中西汇通医经精义》、《金匮要略浅注补正》、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、《
见南京药学院《中草药学》。为王不留行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①牙病。《太平圣惠方》第三十四卷:“夫风疳者,由脏腑壅滞,久积风热,脾肺不利,心胸痰饮,邪毒之气,冲注上焦,熏蒸牙齿。则令齿龈浮肿,动摇脱落,损烂,脓血俱出,虫蚀齿根,口内常臭,面色青黄,唇颊肿
病证名。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多由心脾二经伏热上攻所致。症见舌肿痛甚则塞口填喉,呼吸困难,水谷难咽,胎气逼心烦闷欲死,舌强硬不语。治宜速下之,使逆行之火尽从下降。方用四黄夺命丹(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大黄
病名。又名沍耳。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:“耳疳生疮臭秽,乃足少阴、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。”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:“耳疳时出黑臭脓。”由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而成,耳中流脓色黑而腐臭。治宜清火利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