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经期延长

经期延长

病证名。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,行经期间超过七天以上,甚至淋漓半月方净的病症。多由气虚血瘀血热所致。气虚冲任不固,血失统摄,症见行经期间延长,色淡质稀,小腹空坠,气短懒言、治宜益气固冲、摄血,方用固冲汤;若经产之际,血室正开,余血未尽,外袭寒邪,血为寒凝,或交合阴阳,瘀阻胞中,血不归经,症见经期延长日久,量时多时少,色暗红,挟有瘀块,腹痛拒按,治宜祛瘀行滞止血,方用逐瘀止血汤(《傅青主女科》:生地、大黄赤芍丹皮枳壳当归尾、龟板、桃仁);若阴虚血热,热扰冲任,经血失守,症见经期延长、量少、色红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,治宜滋阴清热,凉血安冲,方用地芍凉血汤(《顾松园医镜》)或用两地汤;若五志化火兼有湿热内蕴,迫血妄行,症见经期延长,量多,质粘稠,味臭腐,治宜解毒除湿,清热固经,方用解毒四物汤(四物汤加黄芩黄连黄柏、山栀)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御师

    南北朝时期宋医官的职称。御师即医师,是为帝王保健服务的官员,相当于御医。北魏有侍御师等,多属此类官职。

  • 上焦

    ①三焦之一。三焦的上部,从咽喉至胸膈部分。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:“上焦出于胃上口,并咽以上,贯膈而布胸中。”上焦的主要功能是敷布水谷精气至全身,以温养肌肤、骨节,通调腠理。《灵枢·决气》:“上焦开发,宣

  • 脏腑蓄热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幼科释谜》。小儿血脉壅实,脏腑蓄热,颊赤口渴,五心烦热,睡不安,惊搐,宜四顺清凉饮。泄泻不止,加煨木香;小便不通,加灯心,木通。

  • 客热

    病证名。小儿发热,进退不定,如客之往来,故名。元·朱丹溪《幼科全书》:“客热者,邪妨于心也;心若受邪,则热形于额,故先起于头面,次而身热,恍惚多惊,闻声则恐,良由真气虚而邪气胜也。邪气既胜,则真气与之

  • 红心灰藋

    出《庚辛玉册》。为藜之别名,见该条。

  • 风赤疮痍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。又名风赤疮疾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二:“由脾脏风热蕴结,两睑似朱涂而生疮,黑睛端然无染,不治便生翳膜。”一般可见眼睑或睑缘红赤起疮及溃烂,痛痒并作。治以祛风清热为主。痒

  • 唇菌

    病名。系指口唇肿起,翻突如菌状者。《鲍氏验方新编》卷一:“嘴唇陡然翻突,形如猪嘴,此名唇菌。乃心脾热毒所致。”

  • 营池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别名阴阳。位于足内踝下缘前、后之凹陷处,每侧二穴,左右计4穴。主治月经过多,赤白带下。直刺0.2~0.3寸。艾炷灸3~7壮;或艾条灸5~15分钟。

  • 五合

    经脉表里相合之名。出《灵枢·经别》。指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相合而言。

  • 伤寒蓄水证

    病名。太阳腑证之一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”《伤寒论类方》:“小便不利而欲饮,此蓄水也,利水则愈。”其主要证候有小便不利,少腹满微热,消渴,或水入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