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名医别录》。为白苏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膏脂与粱米。泛指肥甘美味食物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高(膏)梁(粱)之变,足生大丁(疔)。”
【介绍】:清代名医。字钟龄,号恒阳子。安微歙县人。少时因多病而刻苦学医,钻研多年,临证经验丰富,名噪于康熙、雍正年间。晚年至天都普陀寺修行,法号普明子。撰有《医学心悟》(1732)一书,认为医学之道自
见《验方新编》卷五。即脱壳。详该条。
①证名。可由外感或内伤引起。《伤寒明理论》卷一:“伤寒恶风,何以明之?《黄帝针经》曰:卫气者,所以温分肉,充皮肤,肥腠理,司开阖者也。风邪中于卫也,则必恶风。何者?以风则伤卫,寒则伤荣,为风邪所中,于
病名。①患痢疾后发生的鹤膝风。见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因正气亏虚,湿热侵袭膝部所致。痢止后随即两膝肿痛,足胫软弱,步履艰难,甚至形寒发热。治宜扶正通络,祛湿清热。内服人参败毒散加牛膝、桑枝、秦艽等。参见鹤
病名。指患喉痹时合并腮腺肿痛者。《本草纲目》稻附方:“喉痹、叱腮。用糯米三升,……水调如膏药,贴项下及肿处,一夜便消。干即换之。当令湿为妙。”
病证名。①腹皮绷急如鼓,中满膨胀疾患的统称。《灵枢·水胀》:鼓胀,“腹胀身皆大,大与肤胀等也。色苍黄,腹筋起,此其候也。”《素问·腹中论》:“有病心腹满,旦食则不能暮食,名为鼓胀。”后世文献,鼓、臌相
病证名,指小儿四肢痉挛的病证。清·吴鞠通《解儿难》分痉病为九大类,即寒痉、风温痉、温热痉、暑痉、湿痉、燥痉、内伤饮食痉、客忤痉、本脏自病痉。分详各条。
脉学著作。清·管玉衡撰。管氏在三十二辨中,论述了诊脉大法,浮、沉、迟、数、滑、涩六脉所统共二十九脉的阴阳所属及其形象;详叙十二经脉源流、循行及病状,并探究脉学中的一些变化情况及切脉法等。现有《珍本医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