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又名瘄、麻证、瘄子、痧子、肤证、糠疮、粰疮。元·滑伯仁《麻证新书》定为麻疹。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。多见于婴幼儿,以体表皮疹状如麻粒故名。四季均可发病,但以冬春季最易流行。新中国建
蒙医书。罗布增苏勒和木著于十八世纪。主要叙述油剂制作法,兼论温泉疗法及治疗疟疾、梅毒、皮肤病等的方法。现存木刻本。
证名。为外伤引起内脏损伤的总称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八。因跌扑、碰撞、挤压所致。临床多见有胸胁及腹部内脏受伤。前者证见胸胁疼痛或窜痛、胀满,呼吸、咳嗽均牵掣疼痛,甚或咳血、吐血,喘促不能平卧,烦躁不安
眼的八廓名称之一。系用八卦而命名者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即天廓。详该条。
见《东北植物药图志》。为刺莓果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参见邵三山条。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七。一指经闭,二指经行不畅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脑户,见该条。
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手少阳络脉,见该条。
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又称吐酸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