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眩晕

眩晕

病名。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眩晕证治》。又称眩运头旋眼花。眩,视物黑暗不明或感觉昏乱;晕,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。《医碥·眩晕》:“眩,惑乱也,从目从玄。玄,黑暗也,谓眼见黑暗也,虚人久蹲陡起,眼多黑暗是也;晕与运同,旋转也,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,世谓之头旋是也。”《证治汇补·眩晕章》:“其状目暗,耳鸣,如立舟车之上,起则欲倒,不省人事。盖眩者言视物皆黑,晕者言视物皆转,二者兼有,方曰眩晕。”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,或气血衰弱,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。《东医宝鉴·外形篇》:“眩晕,有风,有热,有痰,有气,有虚,有湿。”历代医家有不同论述。如刘河间主风火。《素问玄机原病式·五运主病》:“所谓风气甚,而头目眩运者,由风木旺,必是金衰不能制木,而木复生火。风火皆属阳,多为兼化,阳主乎动,两动相搏,则为之旋转。”朱丹溪主痰。《丹溪心法·头眩》:“无痰则不作眩。”张景岳主虚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无虚不能作眩。”根据病因、症状之不同,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。详各该条。本证可见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、耳源性眩晕、颅内血管性病变、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栀子六合汤

    《医垒元戎》方。当归(酒浸炒)、川芎、白芍药、熟地黄(酒蒸)各一两,栀子、黄芩各半两。为粗末,水煎服。治妊娠伤寒汗下后,不得眠者。

  • 唇裂

    证名。见《石室秘录》。①由脾经积热所致之口唇干燥开裂,甚则干裂出血,渴欲饮水。治宜养阴清热润燥,服泻黄饮子加减,外擦润燥油脂。②指兔缺或外伤所致唇破裂等。

  • 脉痿

    痿证之一。亦称心痿。由于心热火炎,血气上逆,下部血脉空虚;或悲哀太甚,阳气内动,屡屡失血,脉失濡养所致。症见四肢关节如折,不能举动,足胫软弱,不能着地站立。《素问·痿论》:“心主身之血脉……心气热,则

  • 油灰指甲

    病名。生于指(趾)甲的一种癣疾,见《外治寿世方》卷三。又名灰指甲、鹅爪风。多由手足癣日久蔓延,以致血不荣爪而成。初起甲旁发痒,日久指(趾)甲高低不平,逐渐增厚,或甲缘蛀空而残缺不全,指(趾)甲变形,失

  • 伤寒夹惊

    病证名。小儿因惊又感寒邪,或因伤寒郁久化热,热极风生而邪乘于心,发为搐搦者。其症多兼壮热,头痛,鼻塞流涕,畏寒拘急。治宜解表清热。用羌活汤(《张氏医通》:羌活、防风、荆芥、紫苏、川芎、赤芍、枳壳、山楂

  • 伤寒心要

    书名。1卷。金·镏洪编(亦有题作金·刘完素著)。本书所论伤寒,实际以温热病为主,其理论依据及所用方药,大体上属于刘完素一派,后人将此本附刊于《河间六书》之后。

  • 金铭

    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子弁,金山卫城(今属上海市)人,从名医秦景明门下,尽得其传,治验颇众,撰有《药能》一书,未见刊行。其孙金学谦,字有禄,继承其业。

  • 王一鹏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字启云。松江(今上海)人。少年落拓不羁,父节之,有医名,督学甚严。名医沈虚明视其才,悉授其术,乃精小儿医。其治小儿病审证精细,时以小儿医独夸江南。

  • 微针

    古针具名。指毫针等纤微细小的针具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欲以微针通其经脉,调其血气,营其逆顺出入之会。”

  • 张潮青

    【介绍】:见张升蛟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