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瘟痧

瘟痧

痧证之一。《痧胀玉衡·瘟痧》:“寒气郁伏于肌肤血肉之间,至春而发,变为瘟症,是名瘟痧;又暑热伤感凝滞于肌肤血肉之中,至秋而发,亦名瘟痧。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,不相传染,时或有之;秋瘟痧毒受病者多,老幼相传,甚至一家数人犯痧,或一方数人犯痧。其发也必恶寒发热,或腹痛,或不腹痛,似疟非疟,或气急发喘,头面肿胀,胸腹饱闷,或变下痢脓血,轻者常连岁月,重者危急一时。治宜放痧消食积为主。俟痧毒已泄,然后和解清理,除其寒热健脾养血,补其中虚。”参见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吴文献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三石。婺源花桥(今属江西省)人。少时喜好医术,为邑诸生时,仍不忘习医。后弃科举之途,专攻医术,精于《素问》,钻研各家之学。撰有《三石医案》、《药性标本》等书。

  • 章表根

    见《广东中草药》。为倒吊蜡烛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气藤

    见《贵州草药》。为血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牙风

    病名。为一般牙痛的泛称。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二:“长春牢牙散,乌髭发,去牙风。……右为细末,早晚刷牙。”

  • 经水后期

    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即经行后期。详该条。

  • 斗睛

    病证名,见吴克潜《病源辞典》。又名通睛,指眼珠呆滞,不能活动者。详通睛条。

  • 面上证

    儿科察面诊法。五脏之气形于面部。六朝高阳生《面部形色赋》:“察儿形色,先分部位。左颊青龙属肝;右颊白虎属肺;天庭高而离阳心火;地角低而坎阴肾水;鼻在面中,脾应唇际。”钱乙《小儿药证直诀·面上证》:左颊

  • 胳肘

    肘关节的别称。

  • 心虚热证

    证名。①指心经虚热的病症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三:“治心虚热,多汗,熟干地黄汤方。”又:“心藏虚热,惊悸心忪,虚乏气短,睡卧不安,茯神丸方。”②劳热之一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虚损劳瘵源流》:“心热,微按之皮

  • 五官

    ①指鼻、眼、口唇、舌、耳等五个器官,它们分属于五脏,为五脏的外候。《灵枢·五阅五使》:“鼻者,肺之官也;目者,肝之官也;口唇者,脾之官也;舌者,心之官也;耳者,肾之官也。”“五官者,五脏之阅也。”②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