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温热经纬》卷五。即甘露消毒丹,见该条。
见纳干法条。
病名。见清·周纪常《女科辑要》。指妊娠期乳自出。即乳泣。详该条。
出元·滑伯仁《麻证新书》。麻疹的别称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,出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因小肠有病引起的水肿,为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。由于小肠热郁,水湿内停,湿热相搏,注入下焦所致。临床症状为浮肿,小腹急满。治宜清热利湿,用导赤散加减。
见《证治要诀类方》卷四。即五味子丸第一方之二,见五味子丸条。
见《药学学报》12(10):690,1965。为铁棒锤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九种黄疸之合称。①《诸病源候论·黄病诸候》:“九疸候,夫九疸者,一曰胃疸,二曰心疸,三曰肾疸,四曰肠疸,五曰膏疸,六曰舌疸,七曰髓疸,八曰肉疸,九曰肝疸。凡诸疸病,皆由饮食过度,醉酒劳伤,脾胃有瘀热所
推拿穴位。出《幼科铁镜》。位于鼻梁骨高耸处,在山根穴与准头穴之间。《保赤推拿法·掐天庭穴至承浆穴法》:“延年在鼻高骨”。有开窍醒神,止抽搐等作用。用治外感风寒、惊厥等症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宝盖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