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病名。又名痔疮,痔核。出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因而饱食,筋脉横解,肠癖为痔。”古代对痔的认识有二:①明·楼英《医学纲目》卷二十七:“凡人九窍中有小肉突起皆曰痔。”如耳痔、鼻痔等。②泛指多种肛门部疾病。近代认为:痔系直肠下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痔静脉扩大、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。按其生长部位不同分内痔、外痔、混合痔三种。多因平素湿热内积,过食辛辣,久坐久立,或临产用力,大便秘结,久泻久痢等而致体内生风化燥,湿热留滞,浊气瘀血下注肛门,发为本病。治法甚多,内治以清热凉血、润燥疏风为主,结合病人现症和体质辨证处理,外治有手术、枯痔、结扎、注射、薰洗、挑痔等法,可根据病情随症采用,详见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

    见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条。

  • 阴维脉

    奇经八脉之一。见《素问·刺腰痛论》。其循行路线,据《奇经八脉考》载:“阴维起于诸阴之交,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……上循股内廉,上行入少腹……循胁肋……上胸膈挟咽,与任脉会于天突、廉泉,上至顶前而终。”本

  • 晚蚕沙

    出《斗门方》。即原蚕沙,详该条。

  • 制化

    五行学说术语。即制约、生化的简称。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:“亢则害,承乃制,制则生化。”五行中相互生化,相互制约,制中有化,化中有制,才能维持正常的相对的平衡。《类经》:“造化之机,不可无生,亦不可无制

  • 热痉

    病证名。热邪炽盛引起的痉病。清·吴鞠通《解儿难》:“风温、风热、风暑、燥火致痉者,热痉也。”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惊厥。治宜清热熄风,用羚角钩藤汤。如壮热、大汗而烦渴、脉洪大者,宜清热保津,兼以熄风,用白

  • 内伤半身不遂

    病证名。指半身不遂不由外邪所致者。多因气血凝滞,脉络不通,或痰火内作,饮酒酿湿,流踞经络而成。症有缓急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一:“或一手、一指,先见麻木,一年半载,渐渐不能举动,此病起于缓者;或痰火内作,忽

  • 麦冬饮子

    《不居集》上集卷二十五方。麦门冬、黄芪各一钱,人参、当归、生地黄各五分,五味子十粒。水煎服。治内伤劳役,精神耗散,胃气不升,或血后亡津而致口渴者。

  • 有毛老鸦嘴

    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古羊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村居救急方

    书名。7卷。清·魏祖清辑。撰年不详。书中收录民间简便验方,分为外感、内伤、杂症、妇人、小儿、外症和五绝7类。现有《三三医书》本。

  • 接骨金粟兰

    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九节茶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