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元代医官。字宏甫。西安(今浙江衢县)人。1286年(至元23年)任衢州路医学提领,后任医学教授。曾主持修建三皇庙,创供奉古代名医的先例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五。即病虾。见该条。
见《中医方药学》。为大戟科植物黑面树Breynia fruticosa(L.)Hook.f.的根。微苦、涩,凉,有小毒。清热解毒,散瘀止痛。①治急性胃肠炎,扁桃体炎,咽喉炎,风湿痹痛,尿路结石,白浊,
隋唐时期医官职称。置尚药局中,掌管分疗众疾的医事,共设4名,官阶正八品下。其助手为佐,10人,官阶正九品下。
病证名。见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。由于血虚而致经行或先或后,或先后无定期,血色淡红,量涩少等。因肝脾血虚者,兼见抑郁不乐,胸乳胀闷不舒,食少腹胀,便溏等,治宜补血为主,方用四物汤,寒加肉桂,热加黄芩;肝
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红马蹄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灸具名。又称灸疗器。是一特制的金属圆筒,外形分筒体和持柄两部分。筒体上下各有多数小孔,上孔可以通风出烟,下孔用以传导温热。内另有小筒一个,可置艾或药物燃烧。使用时,先将艾或药物点燃,置灸器于应灸之处,
详心气不固条。
病证名。又名痘中呛逆。指痘疮饮水入咽而气逆喷出之症。为痘毒犯胃,津气受伤,气机上逆而成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痘中呛逆最凶危,沉香浓汁杏仁推。还把蜂糖多加水,按经煎透滤渣随,欲服晨时加好乳,汤中温热渐
指黄疸久不退,已转阴黄的患者。《金匮要略·黄疸病脉证并治》:“腹满,舌痿黄,躁不得睡,属黄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