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肘后备急方》卷五。又名阴门痒。多因肝郁化热,脾虚聚湿,湿热蕴结,流注于下;或因外阴不洁,久坐湿地,病虫乘虚侵袭;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。症见外阴部或阴道内搔痒,甚则奇痒难忍,坐立不安。湿热者,
见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。为黄练芽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延寿第一绅言》。古称生女为弄瓦。
书名。①清·周纪常撰。4卷。刊于1823年。书中节要辑录各家女科论述。卷1经脉;卷2胎孕;卷3产育;卷4《竹林寺产科》;卷5《达生编》;卷6杂病;卷7~8为治疗方剂。并附刊单养贤《胎产全书》1卷。②清
元代医官职称。系医学提举司之主要官员,只设1人,始设于1272年(至元九年),官阶从五品。
即香薷散第一方,见香薷散条。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鸡屎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罗锅底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①哮证与喘证的合称。哮,主要指呼吸气急而喉间有痰鸣声。喘,主要指呼吸迫促。哮与喘在发作严重时均可见张口抬肩,不能平卧等症。哮常并见喘,而喘则未必见哮。《医学正传·哮喘》:“大抵哮以声响名,喘以气
证名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详小便黄赤、小便赤涩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