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为小儿消渴之一。即消中。宋·黎民寿《简易方》:“若热蓄于中,脾虚受之,伏阳蒸内,消谷善饥,食欲倍常,不生肌肉,好饮冷水,小便频数,色白如泔,味甜如蜜,名曰消中,又曰脾消,属于中焦,病在水谷之海
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鸡骨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儿科著作。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。又名《师巫颅囟经》。2卷(一作3卷)。托名周穆王时“师巫”所传(一作东汉·卫汛撰)。明代以后原书已佚,今存本为《四库全书》本(系自《永乐大典》中辑佚者),己非全
书名。10卷。清·年希尧撰于1735年。本书系将《本草纲目》中的附方分类编辑而成。分为诸风、痉风、项强、癫癎、卒厥等113类,每类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药。
【介绍】:见皇甫谧条。
病名。①杨志一《妇科经验良方》:“阴户忽然有物挺出,如阴茎然;或阴户翻出不能转动者,名曰翻花。”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减。②《卫生鸿宝》卷五:“产后玉门燥热,遂成翻花。泽兰叶四两,煎汤熏洗二、三次即收,或加
出《素问·血气形志》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四:“咽嗌痛不能纳气与食,为地气闭塞。”嗌者,“咽也”(《说文》)。咽嗌,即咽。详该条。又清·袁仁贤《喉科金钥全书》卷上:“嗌者,口内总机关,统咽喉言也。”
《疡医大全》卷十方。柴胡一钱,蝉蜕二十一个,当归、桔梗各八分,连翘、防风、牛蒡子、川芎、荆芥、赤芍药各七分,升麻、黄芩、薄荷各五分,灯心五十寸。水煎服。治痘痂落后,忽然头顶大痛,余毒上攻两目者。
古病名。见《苏沈良方》卷五。指经历数十年不愈的喘证。多因风寒癖饮积肺,气道壅阻所致。治宜温肺散寒,化饮平喘,用九宝散等方。病未发时,宜培益正气。参见久喘条。
《辨证录》卷十方。人参、麦门冬、肉苁蓉各六两,山茱萸、山药各十两,熟地黄、桑椹各一斤,鹿茸一对,龟板胶、枸杞子各八两,鱼鳔、菟丝子各四两,当归五两,北五味子三两,紫河车二个,柏子仁二两。为细末,炼蜜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