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苍耳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素问·气府论》。《针灸甲乙经》作上关穴别名。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九。指小儿因脾经有风而致多涎的症状。由于风邪上逆,导致脾胃气机不和,以致涎液上壅,乳汁不下,甚则昏昏多睡。治宜调和脾胃,疏风豁痰。用防风散(防风、羚羊角、人参、枳壳、甘草
证名。见《外科启玄》卷八。其形如癣,皮肤干燥,瘙痒,破流血水,淋漓秽臭。
指疾病的根源或病灶。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:“君病根深,应当剖腹。”
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为黑骨头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真诠》卷上,即手癣皮损局限于掌心,燥痒起皮,甚则枯裂微痛者。治疗详鹅掌风条。
病名。《外科正宗》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“肛外一边,形如核桃,有孔肿痛流脓。”相当于肛漏合并痔疮。宜挂线疗法或手术治疗,或用服蜡矾丸收口。
见《伤寒明理论·腹满》。即燥矢。详该条。
见《辨证录·中风门》。即卒中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