滋肾育阴
即补肾阴。详该条。
即补肾阴。详该条。
【生卒】:六世纪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北魏医家。字思祖。馆陶(今河北馆陶)人。当过中散令、太医令等官职。曾汇集一百多人共同辑集《药方》一百多卷行世,已佚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。即中膂俞。见该条。
见《医学入门·本草》。即大枣,详该条。
病名。即生于肘部上端的肿瘤。见清·高梅溪《外科图说》卷三。
《儒门事亲》卷十五方。芍药、川芎、炒僵蚕、桔梗、细辛、天南星(姜制)、朱砂、羌活各半两,麻黄、防风、白芷、天麻、炙全蝎各一两,甘草三钱。为末,炼蜜为丸,弹子大,朱砂为衣,每服一丸,细嚼茶、酒吞服。治诸
即头摇。见《伤寒论·平脉法》。详头摇条。
见清·王子固《眼科百问》。指目病有每月周期性复发的规律者。古人认为与三阴三阳随月消长有关。
指调理安定脾胃气机的治法。分和胃、调和肝胃等法。详各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永怀,号恒庵。籍贯未详。从陈会学针灸术,后应宁献王之命重新校订和补辑陈会的《广爱书》,并改名为《神应经》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承筋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