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湿热痢

湿热痢

病名。指痢疾之由湿热积滞所致者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四。证见腹痛里急后重,下痢赤白,稠粘臭秽,肛门灼热小便短赤,苔黄腻,脉滑数等。或见发热。治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。可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方。若恶寒头痛身热表邪者,荆防败毒汤解表;身热甚,用葛根芩连汤。湿火伤气分黄连枳壳汤;湿热伤于血分,河间黄连汤气滞食滞偏重,腹痛,里急后重明显,用枳实导滞丸等方。地锦草马齿苋、白槿花、一见喜大蒜等药亦均可服用。参见痢疾、热痢湿痢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吊风根

    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榕须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黄庭内景经

    古典气功专著,一般认为系晚唐人作品。《云笈七签》中务成子注本分三十六章,七言韵文427句,计2986字。本书结合了五脏六腑,百脉关窍皆有神的思想,根据其功能、部位、虚拟的色、气、形象、譬喻、五行位等方

  • 虚火牙痛

    病证名。指牙痛之因于虚火上炎者。素体阴虚,或房劳伤肾,肝肾两亏,虚火上炎,致齿牙浮动。症见牙齿隐痛,唇红赤,腰膝酸软无力,脉细数。治宜滋养肝肾。可选用知柏地黄汤、大补阴丸、左归饮等加减。参见牙痛条。

  • 背偻

    证名。又称背伛偻、大偻。指曲背俯身、脊椎突出。《诸病源候论·背偻候》:“肝主筋而藏血,血为阴,气为阳,阳气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,阴阳和同,则血气调适,共相荣养也,邪不能伤。若虚则受风,风寒搏于脊膂之筋,

  • 居经

    出《脉经》。亦名季经,按季,披季。指妇女身体无病,而月经每三个月一行者,是属正常生理范围。

  • 毛对山

    【介绍】:见毛祥麟条。

  • 脱臼

    病名。即关节面失去了正常连接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四十五。又名脱位、出臼、骨出、脱髎、脱骱、骱失。多因跌打、坠撞所致。按病因可分为外伤性、习惯性、病理性及先天性脱臼四种。以外伤性为多见。按脱出程度可分

  • 加减麻杏甘石汤

    《喉痧症治概要》方。麻黄四分,石膏四钱,浙贝母、杏仁、炙僵蚕各三钱,鲜竹叶三十片,射干八分,白莱菔汁一两,生甘草六分,连翘二钱,薄荷叶一钱,玄参一钱半。水煎服。治痧麻不透,憎寒发热,咽喉肿痛或白腐,或

  • 半夏秫米汤

    见《兰台轨范》卷七。即半夏汤第一方,见半夏汤条。

  • 林氏活人录汇编

    见证治百问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