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湿热便血

湿热便血

病证名。见《金匮翼》卷二。多因饮酒嗜辛,胃中蕴积湿热,下注大肠,灼伤阴络所致。《石室秘录·通治法》:“血之下也,必非无故。非湿热之相侵,即酒毒之深结。若不逐去其湿热、酒毒,而徒尚止涩之味,吾未见其下血之能止也。”证见下血鲜红,先血后便大便不畅,或腹中微痛,舌苔厚腻,脉象濡数。治宜清化湿热,凉营止血,选用约营煎聚金丸槐角丸,或地榆散赤小豆当归散等方。参见湿毒下血热毒下血便血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泻热汤

    ①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五方。前胡、茯苓、龙胆草、细辛、芒硝各三两,杏仁四两,玄参、大青叶各二两,苦竹叶(切)一升。为粗末,水煎,分三次,食后服。治脾热舌本强直,或体重不能行。②《外科全生集》卷四方。黄

  • 尾闾

    ①骨名。即尾骨。详尾骶骨条。②推拿部位名。即龟尾。位于尾骨端。③经外奇穴别名。见穷骨条。

  • 本草万方针线

    书名。8卷。清·蔡烈先辑于1712年。本书将《本草纲目》中所附的单方(包括全部附方以及发明项下的个别处方),按病证分类编成索引。每一病证均记明该书的卷、页数。内容分为通治部、外科、女科、儿科、上部、中

  • 山踯躅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杜鹃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小儿变蒸

    即变蒸,详该条。

  • 瘙疹

    病名。见《医宗金鉴·痘疹心法要诀》。凡小儿在未出痘疹之前感受风邪,以致遍身红点,如粟米之状者为瘙疹。治宜疏散风邪。用银翘散加蝉蜕。

  • 通经散

    《医宗金鉴·幼科心法要诀》卷七十八方。黄芩二两,红花、苏木、黄连、羌活、薄荷、炒栀子、香附、生地黄、当归赤芍药、木贼、甘草、川芎各一两,大黄五钱。为粗末,每服五钱,水煎,食后服。治妇女逆经,血随气行,

  • 红膜

    病证名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二十七:“白睛红膜如伞纸者,此气滞血凝热证。”

  • 南天扇

    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兔儿伞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瘟疫约编

   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