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湿泻

湿泻

病名。见《丹溪心法·泄泻》。又名濡泄洞泄。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。《证治要诀·大小腑门》:“湿泻,由坐卧湿处,以致湿气伤脾,土不克水。梅雨阴久,多有此病。宜除湿汤戊己丸,佐以胃苓汤。重者宜术附汤。如其人本不甚泻,每日两三次鸭溏,此脾家不燥,常服平胃散自愈。”《医学传灯·泄泻》:“湿泻者,腹中不痛,所泻皆水,或遍身发肿,身热脉数者,病属于阳。初起宜用分消饮,久以柴苓汤主之。若肢冷脉细,元气大虚,宜用消肿健脾汤,即金匮肾气丸,亦宜服也。”《金匮翼·泄泻诸症统论》:“湿泻一名濡泄。其脉濡细,其症泄水,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。由脾胃有湿,则水谷不化,清浊不分。久雨潮溢,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,多有此疾。《内经》所谓湿胜则濡泄,《左传》所谓雨淫腹疾者是也。又水寒之气,入客肠间,亦令人濡泻。经云太阳之胜,寒客下焦,传为濡泄是也。”参见濡泄、洞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风寒两伤荣卫证

    病证名。指大青龙汤证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中风,脉浮紧,发热,恶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。”《注解伤寒论》卷三:“此中风见寒脉也。浮则为风,风则伤卫,紧则为寒,寒则伤荣

  • 脾藏营

    出《灵枢·本神》。营,指循行于脉中的精气,它生于水谷,源于脾胃,有化生血液的功用,故常营血并提。《难经·四十二难》:“脾……主裹血。”谓脾有藏纳营血的功能。

  • 蓝纹舌

    舌见蓝色紊乱条纹,为胃气衰微,肝气相乘,或有寒积结滞中焦之象,宜舒肝扶脾,或温中散寒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
  • 野麻豌

    见清·刘士季《草木便方》。为大巢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皂角子

    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。即皂荚子,详该条。

  • 翁仲仁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嘉德。信州路(今江西上饶)人。以小儿科闻名。著有《痘疹心法》(已佚)、《痘疹金镜录》等书。

  • 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

    见尚论篇条。

  • 头风

    病证名。指头痛经久难愈者。《医林绳墨·头痛》:“浅而近者,名曰头痛;深而远者,名曰头风。头痛卒然而至,易于解散也,头风作止不常,愈后触感复发也。”多因患者素有痰火,风寒客之则热郁而闷痛。《杂病源流犀烛

  • 天冲

    经穴名。代号GB9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千金要方》作天衢。属足少阳胆经。足太阳、少阳之会。位于头颞部耳廓后上方,耳根后缘直上,入发际2寸处;或于率谷穴后约0.5寸取穴(《十四经发挥》、《循经考穴编》、

  • 四失

    指医生治病四种过失:①临症诊治不懂阴阳逆从的道理而盲目施治。②尚未掌握医疗技术,盲目施用各种疗法。③不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、嗜好、居住环境和职业,不注意形体的肥瘦、寒温,不区别性情的勇怯,不懂得用比类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