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伤风后引起的抽搐。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“伤风后得之,口中气出热,呵欠顿闷,手足动摇。”多由患儿素禀胎元不足,外感风寒,邪扰经络而引起。治宜发散风寒,舒经活络。
周代医疗工作者的一种职称。参见医师条。
见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为万寿菊之大者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八十九。即髌骨脱位。详脚膝出臼条。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。为天萝水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即珠儿参,详该条。
涎唾、口津的俗称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肚拉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胆虚气怯而出现虚弱而惊慌的症状。由于中气不足,脾虚生痰,痰湿扰胆,阻碍了胆气的疏泄和肝气的生发所致。临床表现为气短、心烦、失眠、惊悸不安、口苦、恶心等。治宜补气安神。
痿证之一。见《医宗必读·痿》。又名皮痿、肺热痿,亦称肺痿。由于肺热叶焦,病及皮毛所致。症见皮毛枯萎,或咳呛气急等;若病邪留着不去,可使筋、脉、骨、肉失养,发生痿躄。《素问·痿论》:“肺主身之皮毛,……